煩惱如何生起
禪修的目的,是獲得覺悟,消除煩惱與迷信。消除煩惱,首先要在于認清煩惱心的特性或作用。其次,必須了解煩惱心生起的各種原因。關(guān)于此點,宗喀巴大師說明了助長煩惱生起的六項因素:
一、業(yè)的習氣,二、外境,三、惡友的影響,四、依從錯誤的教導,五、習慣,六、錯誤的概念。
造成煩惱的基本原因,是過去所做的不善業(yè),存留在意識田里的業(yè)習。因為無明、貪欲、瞋恨或其他煩惱的驅(qū)使,各種不同的習氣,亦即,業(yè)的種子,都種植在心識中。一旦情況合適,這些種子便成熟,再次生起煩惱。
外境,是第二項助長煩惱成熟的原因。大部分情況下,外境當前,而業(yè)的習氣又在你的心中,轟!煩惱就生起。購物是很好的例子。物品都陳列在架子上面,你透過眼識接觸到物品,心不知不覺便懷有貪念,沉溺在外境。這種情況可能很巧詐,很難把自己的心和所想要的物品分開,你的手不由自主的伸向口袋找錢,甚至還搞不清自己在做什么,東西已經(jīng)買下來了。就是如此簡單,不是嗎?因此,當煩惱的主體,遇見了合適的對象,迷信就像原子彈一般的爆發(fā)了。
在西方,不可思議的是,每件事物都被過度夸張,煩惱心不得不注意它?!翱窗?!這樣東西多么美妙!”這種技巧被廣泛的運用,甚至禪修課程也要大做廣告,廣告詞寫著:請來上我們奇異的禪修課程,讓你完全了解自己不可思議的頭腦!對我而言,西方文化有點太過分了。
對前述的一切,佛陀用了一個簡單的字眼來描述,稱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是“欲界”。我們現(xiàn)在可以更清楚的看出,為何用這個字眼來形容。這是一個欲望的世界,欲望就在這里。煩惱心接觸到可欲的事物,導致迷信,并產(chǎn)生更多煩惱.因此,密勒日巴尊者住在洞穴中。他明白一旦煩惱心接觸到可欲的事物,就不由自己的升起煩惱。所以,他認為在心念還沒有調(diào)伏之前,最好避免這種接觸。
使人生起煩惱的外境,和業(yè)的習氣一定有所關(guān)連。所以,它的術(shù)語是“依他起”。譬如,你的心念里可能有一個特別執(zhí)著的業(yè)習,當你碰見具有相似特質(zhì)的外境時,你的欲望就被發(fā)動了。如果遇見的是使你厭憎的事物,欲望就不會被引發(fā)。因此,必須有主觀上心念中的業(yè)習,配合客觀上物體的特色品質(zhì),事情才會產(chǎn)生。如果沒有遇上一個合適的對象,內(nèi)心的煩惱無法發(fā)生作用。
宗咯巴大師提到的第三因素,是外在的影響力,包括誤導人的惡友,提供令人生起煩惱的資訊,使你迷惑的熟人。因此,你結(jié)交的朋友,密切來往的人,都很重要。譬如,你身邊的人都愛喝酒,如果你有一些自制力,可能在一周左右的時間里不受影響。但是,不久之后,因為環(huán)境的影響力量太大了,就無法控制自己。這種影響力很難對抗。檢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我相信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例證。這種影響力,不只來自壞朋友或好朋友,生活里,有許多所謂的“老師”,提供給你的資訊,只是增加了你的煩惱。因此,你必須和帶給你正當?shù)闹腔勰芰康娜嗽谝黄穑@比起長時間處在污染混亂的能波中,好多了。
但是,這并不意味,你要完全放棄誤導人的朋友,憎恨他們,對他們心懷惡念等。你不應該如此對待他們,必須經(jīng)常保持慈悲。記住我們早就被污染了,不應該因為我們的煩惱而責怪朋友,他們的影響力,只是加重這種污染罷了。西方人的心很有趣。他們在某些方面疑心很重,對所有事情都存疑。當周圍的事物都不真實的時候,這是很好的態(tài)度。但是,另一方面,西方人又完全不抱懷疑的態(tài)度。他看見一件事情有一點好處,有一些趣味,便不猶豫的認為整個都是好的,而全部接受下來。這種過度情緒化的態(tài)度很危險。每一種哲學、教條、以及宗教,至少都有一個優(yōu)點。即使是世界上最邪惡的人(誰是這個邪惡者在于你自己的詮釋),也有一些優(yōu)點。無法自制的心,會奔向有趣的事物,很容易被實際上很不好的東西吸引。
我不明白,西方人為什么喜歡五花八門的想法,他們覺得把各種不同的風味混合在一起,非常有趣。請你們檢查一下,這樣的觀察是否正確。無論如何,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態(tài)度會造成問題。譬如,你可能聽到某人發(fā)表完全錯誤的看法,卻認為:“他說的很有趣,管他說的是否真實,讓他多告訴我一些事情。”我認為,西方人的心就是這樣,很有好奇心,什么東西都昕得進去,但是,實際上,在這種態(tài)度下所攫取的每一個錯誤觀念和資訊,都更加深你的煩惱。因此,這種不加以分辨的態(tài)度很危險。
以上所說,都與造成煩惱的第四個原因“依從錯誤的教導”有關(guān)。第四項因素與前面所說的不同,前面是說和帶來壞影響力的人們在一起,第三項因素,大致是指你的生活方式及環(huán)境。然而,第四項因素,是指你相信某人是特別的老師,所以聽從他,并且依從他教導的所有錯誤觀念。譬如,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個渴望獲得證悟的人,他去見某一位上師,這位上師叫他去殺一千個人,并且用他們的手拇指做一串念珠。上師說:“辦完這件事情,并且得到覺悟時,再回到我這里來,接受更多的教導。”這個名叫安古里馬拉的人,真心相信這位所謂的“上師”,當他收集了九百九十九個拇指時,終于遇見佛陀,佛陀勸他修習真正的佛法。這個人的依止是盲目的,帶來的只是痛苦。任何品質(zhì)的教導,都可能很有趣,但是,當人們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時,經(jīng)常只是意謂渴求資訊。這種現(xiàn)象在孩子身上也可以看出來。
西方孩子上床睡覺以前,喜歡父母念故事給他昕。這是事實,不是嗎?這些故事很有趣,但是,大部分的內(nèi)容都是垃圾。孩子們非常敏感,并且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對故事也非常相信。因此,所聽見的故事,在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大部分父母并沒有充分察覺這種現(xiàn)象。他們認為:“只要孩子喜歡這個故事,而且能夠睡著,就好了。”他們不明白,這些故事在孩子的心中,會造成什么影響,也不知道會帶來什么結(jié)果。最重要的是,孩子很快就睡著了,然后父母就得自由,可以去睡覺或做別的事情。只要孩子別出聲吵鬧就好了。其實,這是不對的。你把沒有意義的故事傳達給孩子,并不仁慈,只會更加深孩子的煩惱與迷信。當然,如果有智慧,閱讀各類型無意義的書籍,不會受影響。你可以檢查這些書籍,而不會貪婪的照單全收。但是,當你太熱衷,太受吸引時“是的,是的,告訴我更多!”它會在你的心中留下了很強烈的印象。你完全失去具有分辨力的慧識,分不清對錯。你根本不加判斷,便照單全收。
我們對待任何一種資訊的態(tài)度都是如此。我們吸收了許多資訊,但是,沒有融會貫通,也不分辨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有害的。事實上,幾乎每一種流行的西方文明,包括書籍、雜志、電影、電視等,都制造了愈來愈多的欲望與迷信。其中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有些電影不同。但是,大部分電影都是投人所好,演出迷信的心所愛看的東西,任何會引起興趣的東西。這些制造影片與書籍等的人,對人的心理有實際的了解,他們很明白什么東西會引起人的欲望與迷信,也知道什么東西會使觀眾比現(xiàn)在更加迷惑。簡言之,如果缺乏明辨的智識,錯誤的觀念與知識,會造成更多煩惱。譬如,從電視上接受了許多資訊,使你真的覺得很興奮,有時候,簡直受不了,必須離開房間!
因此,凡是會使你變得更迷惑的訊息,都必須盡量回避。第五種增長煩惱的力量,是習慣。它運作的方式如下:你曾經(jīng)對某件境相有過經(jīng)驗,一旦遇見相似的境相,便想起第一次的經(jīng)驗,而每次重復這個行為,你的記憶就更加增強,想像力也變得愈強烈、愈扭曲。習慣所造成的聯(lián)想非常強烈,每當類似的情況出現(xiàn)時,你的心就自動奔向煩惱。有些人已經(jīng)對使他生起煩惱的境相著魔,無法忘懷。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情形?因為這個經(jīng)驗已經(jīng)重復不斷發(fā)生過許多次了,內(nèi)心中留下愈來愈深刻的印象,心念駐留住在回憶經(jīng)驗,使煩惱更加嚴重。心中不出現(xiàn)那個境相,這個人甚至睡不著覺。我確定每個人都有這種經(jīng)驗,如果這種習慣重復的次數(shù)太多,印象愈來愈深刻,你真的可能會發(fā)瘋。有時候,煩惱會在幻想中強烈的加深印象。譬如,在西方世界里,當你要和男友和女友分別時,兩人都要求對方:“請別把我忘記!你要記得我。如果把我忘記,就是不再愛我了?!彼裕愕貌坏阶杂?。因為你對一件事物如此著迷,所以你沒有自由。
第六個因素和有趣的東西有關(guān)。當你記起一件事時,就對它下判斷?!斑@東西真是太好太棒了!有這么多美好的品質(zhì),有這,有那......”你把東西的價值極度夸大,和真相已經(jīng)完全脫節(jié),它只是你錯誤觀念下的產(chǎn)物罷了!譬如,你有一個男朋友,對他十分著迷,覺得他的每個動作與手勢都很有趣,走路的姿態(tài)、說的話、做的事,看來都很好。甚至當他做了非常壞的事情,你還覺得挺好玩。你完全被迷人的特質(zhì)吸引,所以看不清楚他的缺點。
然而,人的心念變化無常,有一天,如果他說的話令你特別不高興,你的態(tài)度就開始改變,認為:“他一點也不好”。你的心開始集中在這個“不好,不好,不好......”的意念上。不久,他所有的一切,在你眼中都變得可厭,沒有一件事使你覺得他可愛。你看過這種情形發(fā)生,不是嗎?煩惱心的運作方式,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首先你覺得某件事情十分圓滿,之后,又變得一無是處.但是,我要告訴你們,任何東西或眾生,都不可能完全好或完全壞,都有正面與負面的能量,只有著迷的心,才會把事情看成黑白的極端。西方有一句諺語:“人們只聽他愛聽的事情”。這句話很詳實的說明人的心理。也是非常好的佛法觀點。這句話,強調(diào)了我們前面所討論的真相。
當我們看見喜歡的境相,總是把它高估。過分強調(diào)好的一面,所以見樹不見林。同時把它看成獨立存在的個體,似乎恒常不變。你沒有發(fā)現(xiàn),其實這是自己對境相投射的影像,反而以為這些被強調(diào)的品質(zhì),來自境相本身,并不是出于自己加在境相的想法。你看不到實況。這種煩惱的投射覆蔽境相,比臉上的化妝品更濃厚。無常的境相被視為恒常,帶來苦的境相被視為樂因。雖然所有境相都缺乏真實、獨立的存在,他們卻被視為可以獨立存在。
宗喀巴大師把這種過程,定義為“執(zhí)著和真相無關(guān)的東西”。它和境相存在的實相,完全不相關(guān)。當你捕捉到某樣東西,觀察并相信它是以某種方式存在,因此,你的煩惱便開始擴大,煩惱心的力量也愈來愈大。這帶領(lǐng)我們回到先前所討論的觀點——所有存在的境相,無論是好消息或壞消息,天堂或地獄,婆婆世界或涅槃世界,都只是心的變現(xiàn)。心被迷信蒙蔽,就造成痛苦。因此,為了從這種苦解脫出來,務必了解煩惱心的特質(zhì),以及使這些迷信生起與增長的因素。總之,請你們務必檢查并禪思這六項因素,非常值得。你對它的了解,會帶來很大的力量,使你的心識十分清明。否則,簡直沒有辦法開始去除自己的煩惱。
摘自--智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