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跨部門溝通的10個原則
中國執(zhí)行力十強講師孫軍正
半年前,朱霓接下了一家自行車公司的營銷部經(jīng)理一職,總經(jīng)理要求她必須讓產(chǎn)品盡快打響名號,并且為她設定了業(yè)績目標。朱霓使出十八般武藝,帶著部屬進行焦點團體分析、市場調查、競爭對手調查等行動。最后,內部一致認同,除了現(xiàn)有大量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線外,另外祭出為客戶量身打造的產(chǎn)品,將可吸引另一群有意換車,或打算購買第2輛車的新客群。
朱霓興沖沖地在跨部門會議上提出這項計劃,不料,其它部門的主管興趣缺缺,反應冷淡,其中以生產(chǎn)部門主管最不看好。生產(chǎn)部經(jīng)理正浩提出了一堆反對理由,甚至回過頭來,建議朱霓的營銷部將重心放在銷售庫存商品,別再想開發(fā)新產(chǎn)品的事。朱霓看看總經(jīng)理,他不置可否,只回了句:“你們再討論看看,把結果告訴我?!鳖愃频目绮块T會議,朱霓每星期都要經(jīng)歷一回,再加上平日的必要互動,她已經(jīng)累積許多跨部門溝通的經(jīng)驗。
只是,那些多是挫敗的經(jīng)驗。有時,為了組織和諧,朱霓不便堅持己見;有時,為了獲得其它部門支持,讓工作順利進行,朱霓也會做些配合;但更多時候情況是:明明會議中已做下結論,可是屆時其它部門同事不是推說沒空,就是做得不符預期。上任以來,朱霓自認部門內部溝通沒問題,但為什么跨部門溝通這么難?對正在學習當個稱職領導人的新手主管來說,跨部門溝通不良,可能會讓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瞬間摧毀。 你認為十萬火急的事,到了其它部門主管口中,竟然成了“芝麻綠豆大的事”;原本應該合作解決的問題,到了跨部門會議上,又淪為“各彈各的調”,找不到共識。到底,在不同部門各有不同立場與利益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把話說清楚,把成果做出來?中國執(zhí)行力十強講師孫軍正老師說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基本跨部門溝通,進行無障礙的跨部門溝通,并非難事。原則1:溝通前先做好準備在你跟同事討論事情之前,先把一些基本問題想清楚,不要毫無準備就去,否則很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以下列舉幾個應該事先想清楚的問題:你希望對方幫你做什么事?你認為他會要求你做什么?如果對方不同意你提出來的做法,有沒有其它選擇方案?如果雙方?jīng)]共識,你會有什么后果?對方又會有什么后果?原則2:了解其它部門的語言跨部門溝通不良,很多時候都是“語言不通”所引起。舉例來說,營銷部人員平常講的是“相同語言”,他們非常清楚自己部門的規(guī)則、目標與期望。同樣地,財務、生產(chǎn)、人資等部門,也有自己的語言與觀點。因此,想要溝通順暢,前提就是“聽懂對方的語言”。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這么做,對業(yè)務部的業(yè)績有幫助嗎?”、“如果我是他,會接受這種做法嗎?”很容易就能明白他們在說什么,為什么這么說,從而將誤解或溝通頻率不搭的機率降到最低。此外,頻繁的互動有助于建立彼此的熟識度,讓你更容易設身處地想問題。因此,時不時的跟其它部門的同事吃吃飯、聊聊天,有好無壞。原則3:開誠布公是最好的對策你面對的是必須長期共事的同事,因此,凡事以誠實為上策,最忌欺騙、隱瞞事實,破壞信任關系。部門間一旦缺乏信任感,會加重彼此的防御心,溝通時就會有所保留,甚至隱藏一些重要信息。相反的,互信會讓雙方在溝通時打開心防,他們會明白說出自己的需求與考慮,并且提高合作意愿,共同解決問題。原則4:不要害怕沖突在跨部門會議上,每個主管為了維護自己部門的利益,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摩擦。有些主管,尤其是新手主管,為了怕把氣氛弄僵,往往會變得沉默寡言,以維持表面的和諧。美國史丹福大學策略及組織學教授凱瑟琳。艾林哈特(Katheleen M. Eisenhardt)在《有效溝通》一書中點出,“如果管理團隊在議題的討論上都沒有沖突,決策質量就會低落?!卑止靥嵝?,千萬別把“沒有沖突”跟“意見一致”混為一談。有時候,太過和諧反而凸顯不了你對議題的重視,而且問題也不會獲得真正的解決。因此,艾林哈特建議經(jīng)理人,態(tài)度要柔軟,但立場要堅定,“別太快或太輕易就順從認命?!庇涀?,你是部門主管,雖然你要和其它部門保持良好關系,但是,捍衛(wèi)部門及部屬的權益,更是你責無旁貸的使命。原則5:呈現(xiàn)事實,勿人身攻擊讓溝通聚焦的最好方式,就是呈現(xiàn)具體事實,引導人們迅速將注意力放在中心議題上,減少不當?shù)囊軠y。美國達頓(Darden)商學院企管教授布爾喬亞三世(L. J. Bourgeois III)在《哈佛商業(yè)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為文指出,事實(例如目前銷量、市占率、研發(fā)經(jīng)費、競爭對手的行為等)可以將溝通過程中“人”的因素降到最低。在缺乏事實的情況下,個人動機可能會遭到猜疑,但“事實就是事實”,它不是出自人的幻想或自私的欲望,因此,提出事實“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強調議題,而非人身攻擊的氛圍?!辈紶枂虂喨勒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