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總體上來講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內在的觀念、行為、習慣;二是外在的環(huán)境、資源、工具。在人的成長歷程當中,環(huán)境與思想互為因果,作為家長,我們要牢牢把握對于外在環(huán)境、工具等的積極的選擇和營造,以及內在思維結構、心態(tài)行為等習慣的打造和良性培養(yǎng)。
一、首先是要培養(yǎng)孩子熱愛學習,善于思考的習慣。熱愛學習,就是明確學習的重要性,有良好的學習動機,提高認識、端正態(tài)度是強化意愿的前提和基礎,建議從為人類為社會為他人多作貢獻,做一個知識豐富、品行高尚的人這角度來塑造孩子的學習心態(tài)。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币詫W習和成長為主要任務的孩子,正好比建造高樓大廈打地基,這時孩子若具有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就能為一生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成長氛圍的形成需要老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關鍵在于老師和家長的悉心指導、思想重視以及培養(yǎng)方法的得當。
1、要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并變?yōu)樽杂X的行為,任何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都是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嚴格的要求,努力實踐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在循循善誘,曉之以理的基礎上,啟動學生自動自發(fā)的意愿去努力實踐,自覺的培養(yǎng)。
2、進行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的常規(guī)訓練,在這方面要注意處理好“常與變”的關系,通過訓練與實踐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一定要做的,至少要做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做事情的底線是什么:比如說吃飯不能少于多長時間,不能多于多長時間等);什么時間一定要做什么事(比如睡覺不能遲于幾點)等等。
3、老師和家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有良好的習慣,孩子的模仿性很強,成人應做出榜樣,讓孩子模仿,啟發(fā)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4、家長和老師看到孩子能很好的履行規(guī)矩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增強他的信心,孩子受到表揚定會重復這種良好的行為。
5、家長要始終如一,堅持不懈,耐心訓練。因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家長要有堅強的教育意志,還必須家庭內部要求一致,家庭與學校相互配合從而形成合力一起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昂昧晳T成就大未來”,只要家校雙方統(tǒng)一思想,共同努力,必然能幫助孩子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步向美好的未來!
三、培養(yǎng)孩子的四項原則——
1、關鍵期原則:孩子的發(fā)展是指身心的生長和變化。這種發(fā)展主要受遺傳、環(huán)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結果。關鍵期又稱敏感期,是指個體在發(fā)展過程有一段特殊時期,其成熟程度最適宜于學習某種行為。就習慣而言,幼兒期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從生理上講,7歲孩子的腦重約1280克,基本上已經接近于成人的腦重量(平均為1400克);大腦皮層結構也日趨復雜化,神經興奮的傳導也更加精確、迅速。因此,幼兒期對習慣的培養(yǎng)來說,基本上已具備了生理基礎。從心理上講,進入幼兒期,游戲成為幼兒的主導活動。孩子不論是在探索未知、和伙伴玩耍、還是在初步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都需要伴隨其行為,在行為中對幼兒來說都有無數(shù)個第一次。從行為習慣來說,首先建立什么樣的條件聯(lián)系,這是非常重要的。
2、差異性原則:孔子說:“有教無類。”每個人的遺傳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都有所不同,這就造就了人與人之間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具體來說,人與人之間在氣質類型、個性結構、認知風格、智力水平等方面均有差異,所以在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個體的特點,不能使行為習慣的訓練成為機械的固定模式。
3、一致性原則: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定時間,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在一個階段內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園校是否一致,家里成員對孩子的要求是否一致,都會影響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因為孩子還缺乏判斷力,成年人對他要求不一致,會讓孩子不知該怎么做,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
4、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一方面可以是人的心理過程的知、情、意、行的整體性。知可以看作為一種認識,情是情感,意是意志,行是行為。另一方面是從孩子生活、學習的整體性,也就是要把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放在正常的生活中來進行。
四、習慣形成的4類主要教育——
1、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對生活環(huán)境中接觸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學習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學習等行為,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本沒有字的生動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習慣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主要前提,父母對人熱情、誠懇、文明禮貌,孩子就不會對人冷漠、粗魯;父母愛讀書,經??磿?,逛書店,孩子也會愛看書。有位母親平時說話聲音很大,一次她女兒和她說話聲音也特別大。母親說:“跟我說話,嗓門為什么這樣大。”女兒的回答是:“跟您學的?!币晃粍偵嫌變簣@小班的男孩,中午午睡時總把脫下的外衣疊得很整齊。當老師表揚他時,他說:“我媽媽每次睡覺時總把衣服一件件疊得很整齊,放在一邊?!笨梢?,父母的言行在無形中構成了孩子學習的榜樣,這就是無聲勝有聲。
2、主動參與的體驗教育:孩子年齡小,很多道理不能理解,因此我們要在創(chuàng)造和設計的情境和活動中讓他親自去體驗。例如,要讓孩子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可以組織一些游戲,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就不能很好地玩,或者不能取勝,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體驗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又如,可以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玩,在這過程中,讓大孩子學會幫助比他小的孩子,養(yǎng)成互相幫助、學會分享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只有在親自參與中才能體驗,而這種體驗也會影響他的行為。
3、目標明確的訓練教育:每個人的良好習慣,除了先天的無條件反射行為外,極大部分的行為均是后天修練學習得來的。所以,在孩子的生活、學習、做事中,根據(jù)各個年齡段的特點,父母對孩子進行必要的訓練,也是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所必需的。孩子一開始有不少行為是在成人的要求下才做的,如飯前洗手,不斷地對孩子提出這個要求,孩子就會逐漸變被動為主動,最后使其行為變成自動,這樣就形成了習慣。在訓練過程中,父母對孩子良好行為的正強化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當孩子按要求做時,父母一定要對他的行為進行表揚或獎勵。這種強化會加速良好行為從被動轉入主動再到自動,從而形成習慣的過程。
4、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教育:生活、學習中看似很細節(jié)的行為,往往反映了一個人的想法或者理念。如微笑待人,看書、涂鴉時拿筆及看電視時正確的姿勢,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嚷,過馬路看紅綠燈、走斑馬線,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父母如果能抓住身邊的這些小事,就能讓孩子自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要把握三個主體: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三是人際關系。做人要“方”,指培養(yǎng)孩子高尚的思想品德、嚴謹?shù)纳盍晳T、明確的原則立場等;做事要“圓”,指培養(yǎng)孩子認真學習、專注做事、好問會說、勤記善思、樂于動手等良好的習慣;人際關系要“通”,這是指培養(yǎng)孩子的合群思想、雙贏思維,一個人要成功,首先要融入,再癡迷,而后成為,而融入不僅僅是指對事物的專注、聚焦,創(chuàng)新與突破,還指融入團隊的一種人際溝通、情商管理、參與帶動等方面。因此,我們要從觀念入手、從環(huán)境入手、從自身入手、從細節(jié)入手、從現(xiàn)在入手,群策群力、齊抓共管、營造氛圍、因勢利導,為家庭的幸福、事業(yè)的成就、祖國的美好明天而攜手共創(chuàng)!
接下來我們會從六個方面來談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敬請關注:1、學習:感知力、專注力,如何用心做人、聚焦做事;2、預習:認知力、敏感度,如何做到明視正聽;3、復習:記憶力、思考力,達成勤記善思的習慣效果;4、練習:創(chuàng)造力、決斷力,做到好問會說、樂于動手;5、實習:嚴謹度、感染力,要求重秩序、講條理、喜記錄;6、演習:執(zhí)行力、合作力,要惜時講效率:把控節(jié)奏;重事求效果:持續(xù)經營;合群聚能量:帶動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