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告界有一句話“不做總統(tǒng),就做廣告人”,其實在職場發(fā)展,第一選擇當然是要成為老總或者高管,而要成為老總,先要成為老師;當成為企業(yè)內部的老師之后,職業(yè)生涯無形中就多了一種選擇:不做CEO,就做培訓師。
一方面,寶潔從不使用空降兵,幾乎所有員工都來源于校園招聘,員工的培養(yǎng)體系很成功,所有高管都靠自己培養(yǎng),而且還輸出了不少高管,被譽為“CEO搖籃”:很多大公司的CEO均出自寶潔,比如微軟的史蒂夫?鮑爾默,eBay的梅格?惠特曼,LVMH的托尼?貝羅尼,波音的吉姆?邁克納尼,通用電氣的杰夫?伊梅爾特。另一方面,寶潔又很少請外部的培訓機構,80%以上的培訓是靠自己的內部培訓師。很自然的,大家都會有這個擔心,這樣的公司會不會過于封閉?
寶潔培訓體系的設計者也想到了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知識管理也要符合二八原理,組織20%的知識通過部分外聘講師和內訓師外部學習獲得,80%的知識來自于組織內部,這種知識結構能保證知識的更新和有效。太多的外部培訓會影響到企業(yè)內部知識體系的構建,太少可能會過于封閉;而80%的知識應來源于內部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在組織內部不斷傳播、實踐和更新才能形成組織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在寶潔,要想成為CEO,成為高管就有了一條捷徑:成為內部培訓師。
這條通路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績效考核制度,寶潔倡導開發(fā)、總結、共享的文化,要求每一個管理者都是培訓師,這點直接跟績效考核掛鉤,寶潔的績效考核中有50%的分數(shù)來源于組織貢獻評估,實際上就是在內部知識整理和傳播上的貢獻,當講師自然這方面分數(shù)就高。第二個關鍵點就是一年一度的十大優(yōu)秀培訓師評比,每個區(qū)域公司都會評出當年的十大優(yōu)秀培訓師,這些人就是未來高管的替補隊員。
寶潔的作風很低調,所以寶潔的這套做法很少有中國公司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