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思想家的特點 三大思想家繼承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傳統(tǒng),植根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生產(chǎn)關系中資本主義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際“天崩地解”的形勢下,開創(chuàng)了新思潮、新學風,特點如下: 從宇宙哲學與思維哲學角度
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思想家、史學家。父東林名士,為魏忠賢所害。他受遺命就學于劉宗周,19歲入都為父訟冤,以鐵椎斃仇人。領導復社成員
顧炎武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寧人,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世稱亭林先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斗爭。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國。他參加昆山、嘉定一帶的抗清起義。失敗后,十謁明陵,遍游華北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nóng),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晚年隱居衡陽的石船山麓,世稱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陽起兵抗清,敗后退至廣東肇慶,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職;桂林失陷后,長期隱藏在湘西地區(qū)的苗
十六、清初三大思想家 ?? 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 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中國17世紀后半期社會進步思潮的代表。他們在明末清初社會激烈變革之際,提出了許多人本主義論
社會哲學 王夫之在歷史觀方面系統(tǒng)批判了歷代史學中彌漫著的神學史觀和復古謬論,把對當時湘桂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實地觀察與歷史文獻研究結(jié)合起來,大膽地打破美化三代古史的迷信,駁斥了“泥古薄今”的觀點,闡明了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