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永遠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有人愿意為你提供免費的服務,他的客戶不是你,而你只是他的產品。
如我們每個人都在用的搜索引擎,看似免費不花錢,實際上早就被人當產品給賣了。
搜索引擎要的是規(guī)模,廣告主要的是曝光率,這就是利益和代價的轉移。
時間是我們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資源。
人生的命運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時間的數量,但卻能把握自己時間投入的質量。
所以,倘若我們想更有效的利用好時間,獲得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成長,那就不得不具備一種「成本思維」,從以下3個維度改善自己的成本效率:
1、機會成本:如何找準方向?
自由即枷鎖,選擇即放棄。
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放棄某種東西,這就是“機會成本”。
上述道理看似簡單,然而知易行難。
好比婚姻選擇、人生事業(yè),多半時候我們并非是不知道該如何努力,而是壓根兒不清楚該如何選擇。
人生最難的不是努力本身,而是當你太自由、沒方向的時候。
我們一生都會經歷無數大大小小的選擇,有的選擇做對了,有的選擇做錯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后者。
比如步步高、OPPO/vivo等公司的背后操盤手段永平,他無論做什么生意都始終堅持一套自己的“Stop doing list”,例如:
沒有銷售部(滿足用戶需求為先,而不是靠一味地推銷);
不單獨和客戶談價格(所有客戶一個價,省了雙方大量時間精力);
不代工(代工的產品沒有大的差異化,很難有利潤);
沒有有息貸款(永遠不會倒在資金鏈斷鏈上);
盡量不見媒體(防止搶了核心團隊功臣的功勞);
不過度社交(與其結識一批泛泛之交,不如投資健康)。
所謂“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在段永平看來,不做不對的事,比做對的事更難。因為后者能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成本,反而提升了效率。
所以,當機會成本出現時,它意味著我們該如何將一個開放式的選擇,轉化為一個封閉式的具體目標。
這就像我小時候做數學題,大多情況下我無法辨別正確答案,所以最佳的策略是使用“排除法”,即找到自己的“Stop doing list”(不為清單)。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天賦叫做“只選對的”,但我們卻可以借助自己的經歷學會摒除那些錯誤的選擇。
機會成本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即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從另一個角度,其實也告訴了我們,所謂好壞優(yōu)劣,并非取決于大家如何判斷,而關鍵在于你需要為之付出怎樣的成本。
筆、日記、記號、書、目錄、思想、論文、特寫、細節(jié)、文字、創(chuàng)意、桌子、黑色、概念、書法、書信、創(chuàng)作、思考
2、沉沒成本:如何把握時機?
眾所周知,所謂的沉沒成本,指的是過去已經發(fā)生的,但與現在或將來無關的成本。
馬云曾經發(fā)表過一篇演講,叫做《成功取決于你試錯的速度》,其中談到:
“試錯作為一種戰(zhàn)術層的手段,本質不是為了犯錯,而是為了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當中把握時機,為成功路徑提升成本效率。”
兩點之間,最短的是直線,而最快的是曲線。
尤其在成功的道路上從來沒有直線,因此試錯是成長當中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聰明的創(chuàng)業(yè)者從來都不會被過往的成本裹挾。正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優(yōu)秀的創(chuàng)業(yè)者都善于從迭代中優(yōu)化路徑、從試錯中尋找時機。
之前我有個云南的朋友,他從體制里辭去了公職,閑著沒事兒就想賣自己家鄉(xiāng)的茶葉,于是跑過來讓我和幾個朋友出謀劃策。
聽他介紹完,大家紛紛表示不看好,并扔給了他一堆問題。
比如你的茶葉有啥賣點、和別人有什么競爭優(yōu)勢、有沒有起品牌名、產品包裝設計夠不夠炫酷等等...
面對大家的質疑,我看他一臉蒙逼,原本以為他會放棄,可萬萬沒想到,過了兩天他竟發(fā)了個朋友圈,大致意思是自己要拿出100盒茶葉免費送人,不要錢!
當然,這個“免費”是有條件的,即:
如果你覺得茶葉好喝,請你幫忙發(fā)個朋友圈,把這款茶推薦給周圍朋友;
如果不好,沒關系,權當送你的福利。
很顯然,凡是拿了他免費茶葉的人,沒有一個好意思不發(fā)朋友圈的。
正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據說那個月,他靠這種“免費”的方法賣出去一千多盒茶葉。
再后來,這哥們兒靠著這1000多個用戶攢下的口碑,逐漸開始系統(tǒng)化的搭建自己茶葉生意的品牌之路,整合供應鏈、找設計做包裝、建渠道搞分銷...總之,他還是那個思路:
勇于試錯,小步快跑。
一杯咖啡,拿來拿鐵咖啡,放在咖啡桌旁,一個iPhone,紫色的花束和一本書
所以回過頭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一種“已知”的誤區(qū)。。
所謂“試錯力”,本質上其實是一種空杯心態(tài)。
也就是當你遇到不確定的選擇時,要依托于高效的迭代思維來驗證客觀事實。
正如經濟學里有種說法,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因為過往的錯誤,往往有可能是對未來最有益的投資,而不是成本。
3、邊際成本:如何提升效率?
所謂的“邊際成本”,它指的是當你每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時所要投入的成本。
例如攜程、去哪兒這樣的線上票務公司,它開發(fā)一個平臺,成本就那么多,規(guī)模越大,平攤到每個用戶上的成本就越低。
好比多數互聯(lián)網公司遵循的都是比特法則,這就意味著當你的規(guī)模越大,邊際成本也就越低。
網絡效應、邊際成本,這兩個詞是投資人最常提到的,但并不是所有打著“互聯(lián)網”旗號的公司都具備,它極有可能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的偽概念。
我周圍有幾個朋友在做社區(qū)電商O2O,通過社區(qū)團購的方式為不同小區(qū)里的用戶提供生鮮送上門服務。
眾所周知,如今大多數B2C生鮮電商公司都做的是賠錢買賣,也就是賣一單賠一單,規(guī)模越大賠的越多。
然而為什么同樣賣生鮮,社區(qū)O2O這個概念就能活下來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構建了一種“成本優(yōu)勢”。
試想一下,傳統(tǒng)電商是誰訂貨我發(fā)給誰,哪怕一個區(qū)域內同一天只有一個訂單,我還是要發(fā)貨給他,這就意味著巨大的成本浪費。
反之,社區(qū)O2O打的是同一小區(qū)內的一群人,一般發(fā)貨訂單至少幾十件,這樣便大大提升了成本效率。規(guī)模越大,邊際成本也就越低。
鍵盤、桌面、電腦、早餐、咖啡、工作、天線、屏幕、外觀、空中視野、設計師、三明治、男人、工作、木頭、木桌、體貼、筆鼠標、數字設備
4、建立自己的成本優(yōu)勢
最后,不妨讓我們再來總結一下:
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不是努力,而是這三者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邊際成本。
“機會成本”告訴我們,當面臨大的選擇時,要建立自己的“Stop doing list”;
“沉沒成本”教給我們要勇于試錯,用空杯心態(tài)打破過往認知的裹挾;
“邊際成本”讓我們認識到效率的本質,用比特原則建立起個人的優(yōu)勢。
人活于世,最大的成本往往是看不見的,它就像一只“無形的手”,時刻阻礙我們前行的道路。
也許,對待成本的方式未必能決定你的上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勢必會決定你不敗的下限。
正如我們所常說的:人,最難的不是戰(zhàn)勝別人,而是自己。
文章來源:廣東眾博管理顧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