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國學(xué)經(jīng)典的原文
有很多同學(xué)看到這個標題就覺得很奇怪,會問:陳老師,現(xiàn)在有那么多國學(xué)經(jīng)典的翻譯了,為什么還要去讀懂原文呢?這個問題很好,讀經(jīng)典的翻譯也可以將就,不過還是有一點弊病,想簡單地提一下。
弊病一、讀不出味道。圣人的文采本來就是天下最好的,你放棄一篇美妙的文章去讀一篇庸俗的文章,是不是有點舍本求末呢?何況那感覺就像吃飯,像把桌上的飯讓別人嚼碎再喂你。像和美女接吻,讓一個丑男吻了美女,再由丑男傳遞給你。雖然也比較實在,但是心里總感覺不舒服。
弊病二、容易被誤導(dǎo)。現(xiàn)在這個時代,稍微讀過兩天書的都去翻譯經(jīng)典,解讀經(jīng)典,每種經(jīng)典都有幾百種解釋。當然,其中不乏一小部分專家,但是還有一大部分是晚上不鉆這家就鉆那家的專家,你怎么去分辨誰翻譯得對,誰翻譯得錯。你不能分辨,肯定被誤導(dǎo)。你可以分辨,那不如直接就讀原文了。
弊病三、得不到營養(yǎng)。讀經(jīng)典并不僅僅是讀懂其中的意思,更要通過圣人巧妙的言辭去凈化心靈,感受天地萬物最樸實最純真的那一面。就如《文心雕龍》所說: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fā)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問歟?
那么有同學(xué)會問:國學(xué)經(jīng)典的原文那么難,怎么可能讀懂?這就是對經(jīng)典的一種誤解了,圣人行文雖然言辭巧妙,但是簡單真實,如果寫出普通人都讀不懂的文章,那這個人就不算圣人了。
簡單地說,經(jīng)典要表達的只有兩種,一種是思想,一種是感情。表達思想往往文章很短,表達感情往往文章很長。舉個例子,《大學(xué)》就是表達一種思想。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如果按照我的理解:做大學(xué)問的道理,在于明白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在于懂得和每個人親近,在于知道什么叫適可而止。
第一句結(jié)果,后面三句是達到這個結(jié)果的前提,簡單明了。而文字的意思就按照你第一感覺的那個意思,不要把他想得很復(fù)雜,越簡單越好,大道至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也。
如果按我的理解:知道適可而止過后心就會定下來,心定下來過后就能平靜下來,心平靜下來過后就會心安理得,心安理得過后就能夠理智的考慮,理智地考慮過后才能有正確的結(jié)果。事物有周而復(fù)始的一種規(guī)律,知道開始和結(jié)束的順序過后,就差不多入門了。
看第二段,五句話表達五種條件和五種結(jié)果。因為我們從整體上知道他是一篇表達思想的文章,那么這個段落他的要點不在第一句就在最后一句。所以這段話就是圍繞著“知所先后,則近道也”這句話進行詳細的描寫和推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如果按我的理解:古代那么想要用光明的德行對待天下所有人的人,先管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國家,先管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好自己的家庭,先管好自己;想要管好自己,先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想要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就要有足夠的誠意;想要有足夠的誠意,就要了解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了解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在于一一地把萬事萬物接觸和研究,研究到本質(zhì)而自己又有親身的體驗,就把萬事萬物分為不同的種類,大致可以分為善惡。分好萬事萬物的種類才算了解了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了解了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才能夠有誠意,有誠意態(tài)度就會端正,態(tài)度端正了就算管理好了自己,管理好自己過后家庭自然就和諧了,家庭能夠和諧就會引起國家其他家庭的效仿,從而讓國家也和諧了,國家一和諧就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效仿,從而讓天下也和諧了。不管你位高權(quán)重,又或者你只是普通人,都要把管理好自己作為第一要務(wù)。
我們先找出這一段話的要點,在最后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然后根據(jù)這種思想,從結(jié)果推到條件,層層遞進,知道說到這種條件的本質(zhì)。這句話最難的就是格物,你可以根據(jù)你的第一感覺來理解,格物就是把物體分類,放在一個個的格子里面,讓他們清晰可見。
不知道我的分享是否讓你對國學(xué)經(jīng)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如果你希望做一個有境界有思想的人,如果你希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請打開已經(jīng)塵封了千年的經(jīng)書,虛心地和圣人在虛空中對話,你會收獲你從未有過的收獲,得到你從沒得到的快樂。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
昨天讀到一篇很美的古文,最后與大家分享,出自《易經(jīng)》作者周文王當年的軍師姜子牙所寫的《六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