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軍,朱建軍講師,朱建軍聯(lián)系方式,朱建軍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45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朱建軍:意象對話
2016-01-20 6415
 我是一個心理學家,同時也是佛的教誨的信仰者。
    這兩個身份在我看來,是并行不悖的。
    雖然,我也不得不承認,現(xiàn)代科學的基本假定,和佛教是有一些不同的。比如,科學認為這個物質(zhì)世界是實在的,而佛教認為這個物質(zhì)世界只是心的產(chǎn)物。但是,我認為這不過是因為科學還不夠完善而已,科學中比較先進的部分,比如現(xiàn)代物理學中的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實際上已經(jīng)和佛教逐漸接近了。而科學精神中,那種實證的態(tài)度,和佛教并無抵牾。
    佛的教誨是永恒的,當代的科學,包括心理學都并無可能超越。但是,但佛所說之法,是針對聽眾的特點,有不同的方便法門。聽眾不同,方便法門就需要有所變化。現(xiàn)代人不同于古人,所以需要以不同的方便法門,以詮釋永恒的佛法。
    心理學中,可以發(fā)展出這樣的方便法門。畢竟,心理學關注心或者說精神活動,也是佛教關注的內(nèi)容。而心理學中,心理咨詢與治療是為了緩解人的痛苦,雖然不如佛教那樣究竟,但是也是一致的方向。
    因此,作為心理學家,我覺得并非不可以以心理學的方法和心理學的發(fā)現(xiàn)為基礎,創(chuàng)立一種符合佛理的,又適合當代人需要的方便法門,以有助于當代人的心靈成長和解脫。
這是我試圖去做的事情。
 
意象對話心理治療
    我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創(chuàng)立的一種方法叫做意象對話心理治療。這個方法經(jīng)過10幾年的實踐,證明對多種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有治療效果,也適合幫助沒有達到心理癥狀水平的普通人解決心理問題和困擾,幫助心理咨詢與治療師心理成長并提升自己的心靈品質(zhì)。我認為它還是一種符合佛理的,可以作為佛教方便法門的心理修煉方法。下面我對意象對話先做一個簡單介紹。


1.基本理論
    在心理學的會議上,我一般只講意象對話心理學理論中比較淺顯的部分,提出意象對話沿襲心理動力學傳統(tǒng),以心理能量為基本理論假設。但是實際上,意象對話的心理學理論超越了心理動力學傳統(tǒng)。
    意象對話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經(jīng)驗本身,是不可言說的一種“感受”;而人通過“符號化”,把心理經(jīng)驗分類給予標志后,通過符號的關系建立了一種符號體系;這個符號體系構成了人的心理世界。這之后,人所看到的世界實際上就是這個他自己用符號構造的世界。
    人所使用的符號體系中,除了我們大家所最常用的邏輯思維體系,還有原始的認知體系,這個原始認知使用象征性的意象作為基本范疇,運用俗稱形象思維和原始邏輯進行運算和推演,意象對話就是在這個層面進行人際交流的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


2.基本技術
    心理咨詢治療師指導來訪者從某一個意象開始,做連續(xù)的想象,想象中將出現(xiàn)各種象征性的意象,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同時心理咨詢治療師分析這些意象,判斷其象征意義,同時體驗這些意象,借助它們感受來訪者的情緒、心理沖突和心理困境。但是,心理咨詢治療師并不把自己的分析解釋給來訪者聽,不打斷來訪者的想象過程。心理咨詢治療師只是通過引導,讓來訪者更多的在意象層面去探索自己的潛意識心理?;蛘?,心理咨詢治療師通過改變來訪者的意象,通過重新解釋意象、給出新的意象等方法,直接改變來訪者的意象。從而使來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得到改善。
    我們最常用的另一種創(chuàng)新的技術是人格意象分解:人格的各個側(cè)面可以用擬人化的意象表達,想象中每個人格的側(cè)面都是一個單獨的人,有自己的名字、性別、年齡、外貌、服飾和性格偏好,我們稱之為“子人格”。通過誘導,我們可以讓每個人發(fā)現(xiàn)他的子人格,目前我們發(fā)現(xiàn)的子人格的數(shù)量在16到62個之間。心理沖突反映在意象中就是同一個人心中不同子人格之間的“人際沖突”。通過意象對話,我們可以調(diào)節(jié)這個子人格之間的人際關系,從而使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部分“子人格”可能會是榮格所說的原始意象,這些形象附著著極大的心理能量,對他們的調(diào)節(jié)會帶來個體深刻的改變。
    在意象對話的心理咨詢治療過程中,上述基本技術有很多具體變式,以及許多其他具體技術如感受現(xiàn)實狀態(tài)、“心語”喊叫、意象自覺宣泄、需求表達和等待、自覺行為矯正、寧靜思維、寧靜閱讀、提醒或斷喝技術、懺悔技術、軀體與軀體意象技術、意象表演、故事和意象性口號、愛心幫助別人、立刻反例技術等。
    在佛教修行中,我們也可以用意象對話方法達到一個具體小目標,比如,出家人的性沖動需要克制,但是有時會有些困難。我們可以想象自己的身體下面有一支香,想象性能量被點燃,香煙飄到身體上面——這個方法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性的能量,使之轉(zhuǎn)化為高級的能量比如慈悲和智慧的能量。


3.基本原則和方法
    當來訪者意象中有一些看起來很丑陋、骯臟、破敗、衰弱等不良意象時,如意象中的房子搖搖欲墜、意象中的土地荒涼干旱,這往往象征著來訪者的心態(tài)不健康,我們可以讓他在想象中想一個更美好的意象,比如想象有另一座房子是結實整潔的,坐落在綠草如茵的美好環(huán)境中,這就是替代。
    我們也可以改變這個意象,比如,修理破敗的房子,澆灌干旱的土地。
    意象對話中一種主要的原則和方法叫做面對:如果在意象中出現(xiàn)了令人非??植赖?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ack;">形象,比如兇惡的鬼怪。一般人常用的方式,要不就是想象自己逃跑,要不就是想象自己隔離,或者就是和這個鬼怪戰(zhàn)斗等等。而意象對話過程中,我們建議來訪者不做這一切,讓他只做一個事情,那就是什么也不做的繼續(xù)看著這個鬼怪,不逃跑不隔離不戰(zhàn)斗,只是看著,這叫做面對。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你能堅持面對,那些可怕的意象最終會轉(zhuǎn)為不可怕的意象。
    如果意象中出現(xiàn)了讓人厭惡、輕視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納的形象,比如癩蛤蟆、死尸、蛆蟲、乞丐等等,一般人常用的方式是,想象自己殺死、拋棄或欺負這些意象。而我們建議來訪者在意象對話中不要這樣去做,這被稱為接納。
    另外,意象對話中,我們可以幫助那些需要被幫助的意象,比如,意象中有病人,我們可以想象中為他療病,意象中饑渴的骷髏,我們可以給她水喝……。
    另一個主要原則和方法叫做領悟,具體說,就是我們在意象中要追尋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意象中有個傷員,那末,他是為什么而受傷?過去發(fā)生過什么故事?如果意象中有個憤怒的惡鬼,他為什么憤怒,過去發(fā)生過什么?
 
意象對話是佛教方便法門
    1.意象對話與“空性觀”
意象對話認為:通過符號化過程的建構,在心理經(jīng)驗的基礎上可建立心理世界。心理世界是建構的產(chǎn)物而非實體,這符合佛家觀點。
    按照佛教的術語,符號化過程就是“分別心”,分別心所見世界非實體,本性是空。
    一般人以為存在的那個現(xiàn)實世界,按照佛教唯識學,是五識緣色法而產(chǎn)生的幻象,并因(佛教術語中的)意識而構筑起心里的世界形態(tài)。用心理學的術語,就是,我們因“感覺”過程,以及因“知覺”和“想象”和“思維”而認為有個物質(zhì)世界存在并具有種種科學規(guī)律。意象對話心理學也有一致的看法,認為佛教中的“五識和意識”、心理學中的感知覺、想象和思維,都是“符號化”過程。而符號化構筑的“世界”本質(zhì)上只是心的這個構造過程的產(chǎn)物而已。
    和一般心理學有所不同,但是和佛教相同,意象對話認為,意象,可以不是緣色法,而是緣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而生。當然,其本性依舊是“空”,并無實體。
    在意象對話過程中,讓來訪者相信意象本無實體,比讓人們相信物質(zhì)世界本無實體,要容易一些。比如,在意象中看到鬼,我們可以告訴來訪者說,這些“鬼”并非真實存在,只是我們心中的種種消極情緒所“化現(xiàn)”出來的形象,多數(shù)來訪者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2.意象作為“相”的“有”
    雖然本性為空,但是這并不妨礙“心”創(chuàng)造出種種“相”。
    意象,就是心所創(chuàng)造出的相?;蛘哒f“意象”是在佛家所說的“我執(zhí)”基礎上通過分別心而建立的“相”。
    意象的象征意義,就是這些相背后的善惡苦樂種種心態(tài)。抑郁,就會在意象對話中,看到那種幽幽的女鬼或者襤褸衣衫的可憐鬼;憤怒,就會看到青面獠牙的惡鬼;嫉妒,就會看到暗綠色的鬼或者癩蛤蟆……。
    意象對話可以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心為大畫師,能畫種種法。我說意象對話是佛教方便法門,也是因為在意象對話中,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容易讓來訪者體會到,意象是空,意象是心所創(chuàng)造,而且這些相反映的是心態(tài),這樣一些佛教的道理。
    如果意象本質(zhì)為實體,那末我們就很難改變它,因為意象本性為空所以可以轉(zhuǎn)變。而轉(zhuǎn)變意象就轉(zhuǎn)變了心態(tài),轉(zhuǎn)變了心態(tài)我們的生活就轉(zhuǎn)變了,因此,意象對話可以幫助人們。


3. 意象對話的“自知”是佛教的“覺”的開始
    意象對話的基本目標是獲得更好的自知,這和佛家以覺為中心的原則一致。
    通過意象對話,特別是意象對話中的領悟方法,我們可以看到消極的意象是如何產(chǎn)生的,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切消極意象的產(chǎn)生并非無緣無故,而必定有一個過去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在意象世界中,某個意象人物的選擇帶來了未來的一個后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意象的本性是空,是虛幻,但是因果不空。而且意象對話中,因果呈現(xiàn)(比現(xiàn)實生活)更集中、鮮明。因此意象對話有利于人了知佛教中的因果法則。
    舉例說,如果一個人想害現(xiàn)實中的一個同事,他設想如何陷害這個同事,因此,他就要在自己的腦子中,構想一個情景,在自己的腦子里,想象出一個“同事”,想象自己怎么害他。而這樣的想象,實際上在他自己的腦子里,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以那個同事形象出現(xiàn)的“子人格的意象”。當他陷害了這個同事,他自己的腦子里那個“同事形象的子人格”也就被他自己腦子里的“自己形象的子人格”所害。這以后,他自己腦子里的那個“同事”就會想要報復他自己腦子里的“自己”,從而,在他自己的腦子里(或者按照佛教的術語說,他自己的心里)就開始了一場報復和反報復的戰(zhàn)斗。他不可能逃開這個“同事子人格的意象”,因為那是他自己心靈的一部分,是自己想象的產(chǎn)物——因此,害人者必得惡報,不僅僅是因為他得罪了現(xiàn)實中的那個同事,而是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害現(xiàn)實中的人的同時他就在還意象中的一部分自己。
    覺知這些,是對因果的覺,也是佛教的覺的一種形式,雖然這還不是“徹悟”,但是也是一種領悟。這可以讓來訪者心悅誠服地不再做不適當?shù)男袨椋员苊獠缓玫墓麍蟆?br />4.意象對話的“無我”觀
    意象對話的人格意象分解,讓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人是由“子人格”組成的,由此可以讓我們知道,人并沒有一個“自我”,所謂自我不過是各個子人格合在一起構成的一個總體形象而已。就如同一個學生的一個班級是由幾十個人組成,一個人的自我也是由幾十個子人格組成。
我們可以看到,這和佛教所說的“無我”的原理是相同的。而且我們可以說,意象對話的方法,更清晰地顯現(xiàn)了無我的原理,也更容易讓人們體會到無我——幾十個子人格,哪個是我呢?都是也都不是,“我”就是這些子人格共同構成的一個“總體形象”。


5.意象對話的“會心”和“共情”
    意象比邏輯更能細致地反映人的心態(tài),因此,從意象對話出發(fā),我們會更容易達到共情。
在意象對話心理學中,我們認為共情活動可以細分為幾個過程:第一,我們可以不通過“符號化”,直接感受到別人的感受,直接經(jīng)驗別人的心理經(jīng)驗。這一步我們稱為“會心”。第二,我們要分辨,我們某個時刻的感受,究竟是我們感受到了別人的心,還是我們自己的心。第三,我們要表達自己對別人的感受。這三個過程的總和,叫做共情。
會心和共情的完成,需要人具備一個能力,那就是“直接感受別人的感受”,我們認為這個能力是人人具備的。這和佛教的說法相同,佛教認為我們都有潛力修成“他心通”,而他心通就是我所謂的會心——不多也不少。
    因為我們不同的人,本來“心”并非阻隔的,本來就是相通的——如果不相通,那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和別人相互獨立的“我”存在了,這和佛教的“無我”觀就不一致了。既然我們的“心”相通,我們當然都應該能夠他心通?,F(xiàn)實中,我們之所以不能他心通,是因為我們不懂得無我的道理,誤以為我們和別人是相隔的,所以失去了這個能力。


6.作為動態(tài)禪定和觀想的意象對話
    意象對話的操作方法,包括“面對”,“接納”等方法中,也都體現(xiàn)出了佛家的“不拒不納”的態(tài)度。
    面對,是一種“觀”,一種對于意象生滅的觀,符合四念處中的基本原則。面對中還有禪定。面對恐怖的意象而不逃避,戰(zhàn)斗或者隔離,恐怖就會耗盡——這就是不拒不納。逃避、隔離或者戰(zhàn)斗,都是以一個意象中的行動,試圖壓抑或者干預原來的意象,實際上也都是一種廣義的“以一念壓一念”性質(zhì)的活動,我們建議來訪者“只是面對”,實際上,就是一種禪定。這個禪定不是定于一個不變的念頭或者意象,而是允許意象本身變化,而看著他變化的“觀察的心”卻不隨之而動,所以是一種動態(tài)的禪定。
    同樣,接納,也是一種觀,也是一種動態(tài)禪定。而意象對話的其他方法也都契合佛教的原則,比如我們在意象中幫助那些“鬼”或者“受傷的人”的過程,也是一個廣義的布施活動。有人懷疑這個“虛幻”的布施是不是有用?畢竟這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中我去做慈善,給現(xiàn)實中的一個乞丐布施錢——但是這樣懷疑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實際上,從佛理看,那些意象說虛幻固然虛幻,現(xiàn)實世界中坐在地鐵里要錢的乞丐也一樣虛幻,實際上并沒有實體的眾生存在,但是這并不是說布施行為沒有意義,對“虛幻”的眾生布施也一樣是有好的果報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些意象中的助人(或者救鬼)行為,也可以看做是一種觀想。在心理學角度看,是一種對積極行為的“想象學習”。無論從什么角度看,都是有益的。
    總之,通過種種具體方法,意象對話可以化解一些“業(yè)”。它最有效的作用,是可以把人的心態(tài),從地獄餓鬼畜生道,轉(zhuǎn)化為人天善道。如果輔以意象對話的高階的方法,也可以有助于解脫之道。
    以上是我從佛教角度看意象對話,所得到的一些見解??偟膩碚f,我覺得意象對話契合佛理,對人心理的改善甚至對佛教修行都是有用的,是一個可用的佛教方便法門。當然,意象對話的原理深奧,實際操作也很復雜,如果一個人并沒有受到專業(yè)訓練,僅僅看了意象對話的只言片語,就自己胡亂使用,也是很有危險的,比如他可能會受到出現(xiàn)的鬼的意象的恐嚇而失去正確應對,反而給自己帶來心理問題。如果我們正式受訓學習,則可以大大減少這個風險。通過意象對話,積累資糧,走上佛教所指引的解脫之路。
    由于時間關系,本文展開不夠,而且也會有其他問題,希望各位心理學同行,佛教善知識能給予指教。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