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紅發(fā) 原發(fā)表于《中國勞動保障報》2013年12月14日《企業(yè)管理》欄
案例:
楊陽通過幾輪的面試,憑借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素養(yǎng),成功應聘到一家中型傳統(tǒng)行業(yè)公司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在面試的過程中,公司展示的公共政策以及人性化細節(jié)給了他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公司文化中重點強調的“公平、公正、公開、公眾”理念,強烈地打動了她。
當她如愿地入職后,隨著對公司業(yè)務的不斷了解,她發(fā)現(xiàn)公司的管理制度不過是紙上談兵。
比如,對于原材料采購部的考核,一般公司主要關注“貨期、質量、成本控制”三項,因為做好這三項工作足以有序地控制好原材料的采購工作。可是,盡管他們公司主要的考核內容也是這三項,卻延伸出無盡的糾紛。
采購原料的任何一次延期,都會帶給企業(yè)的整個生產供應鏈帶來致命的影響。然而,采購經理每次都會以各種理由將自己延誤貨期合理化。如:公司制定的貨期太緊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公司所需的工藝太復雜,比行業(yè)的要求高;設計部選錯了原料需要更換;品控部對品質的把關太嚴;供應商的設備出了問題……每每遇到問題,這位采購經理就會拿公司強調的公平文化來說事:“把延誤貨期的責任算到我們頭上公平嗎?這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
而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老板也會用公平來反思自己的管理,讓人力資源部的績效經理與采購部反復核算,盡最大努力來現(xiàn)體管理的人性化的一面。
可是這樣一來,卻讓考核制度流于形式。不僅如此,公司的其他制度在執(zhí)行過程中也不斷遇到類似的問題。公司的各項制度江總起來有300多份,但是實際工作中員工按制度執(zhí)行的卻寥寥無幾。
診斷:
在社會與企業(yè)的發(fā)展管理過程中,大家都會追求過程的公平,人性化的細節(jié)。但是,在追求公平的過程中,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層次需求會延伸出不同的認識。
楊陽所在公司的老板很注重公司的文化建設,注重對員工的心靈關懷,因而對待任何事情都十分慎重,希望通過動態(tài)化的管理而不是僅僅是憑制度來完善這些問題。每次有員工對公司的制度、流程提出質疑時,老板都會反思自己哪里有錯?
于是,個別員工,甚至是一些中層管理人員,利用老板的這份慎重和對人的珍惜,為自己的責任找理由開脫,達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結果給員工的表象就是:誰在公司吵得兇,老板就會讓著誰,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這種狀況顯然不利于管理的完善,對于真正的公平也是一種極大的兵貴損害。
處方:
筆者認為,楊陽遇到了一個好老板,這是一個值得用心去追隨的好老板。因為他求變、求新,有危機意識,就這一點就值得職業(yè)經理人來追隨。雖然在這個時候,由于公司存在的種種問題,人力資源管理者要面臨許多挑戰(zhàn),追隨起來會很累,但是對于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很有價值的。
企業(yè)在求變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在管理過程中,如何平衡企業(yè)的高效執(zhí)行與人性化的公平呢?這是楊陽目前需要認真思考并幫助老板和企業(yè)解決的問題,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她才能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并貫徹恰當?shù)墓芾碇馈?/pre>此階段,老板最怕的事情就是企業(yè)在變革中失控。因此,筆者建議楊陽:
第—,需要更主動反饋與匯報。任何管理業(yè)務的執(zhí)行都要主動跟進,詳盡地了解公司中的每一件事情,并進行分析,將關鍵問題點進行處理并在第一時間向老板匯報。
第二,加快制度、流程等規(guī)范的速度。在規(guī)范的過程中,速度是第一位的,做到“先固化、再優(yōu)化”,并梳理出關鍵制度,在綱舉目張的前提下不斷升級。
第三,加強案例法原則的運作。每一例典型現(xiàn)象產生之后,迅速找相關人員,進行討論與研究,并一定要做到出臺有解決方案。然后將此方案形成針對此典型現(xiàn)象的制度,再發(fā)生類似事情時,就能做到有規(guī)章可依,而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更主動地了解老板的憂患。在選人方面,尤其是對關鍵崗位候選人才進行多維度的考慮,盡可能地降低人才對老板求變的心態(tài)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