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為:誰會伸出援助之手
如果更多的人目睹了求助現場,求助人獲得幫助的可能性更小;而如果僅僅有一個當事人在現場,卻能得到幫助。責任是驅使助人行為的動力,而一旦有很多人在場,則大家將分擔這種社會責任和心理負擔,可能出現無人援助的結局。
——責任心理決定了助人行為
利他,也就是助人,在心理學上是指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舉動。
在公交車上,要是上來幾位老大爺,一般都會有幾位年輕人主動讓座,而且是爭相讓座,車廂里就顯出一派和諧、溫馨的場景,聽到老大爺一聲聲“謝謝,年輕人就是好”的夸獎,這些年輕人心里樂呵呵的,感覺自己做了有意義的事情,或許一整天的心情都將陽光明媚。而老大爺們,因為有人主動讓座,感受到了來自年輕人的關愛和溫暖,也覺得心里美美的,對社會環(huán)境和年青一代充滿了積極的評價和贊許。
但是,如果在行車途中,上來一位老大爺,這次僅有一位,情況又是如何呢?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有幾個或者一個年輕人主動讓座。同樣,年輕人和老大爺仍然都感受到了無盡的光榮和贊許。
人們利他的動機不同,有的是主動的幫助他人,為他人著想,為他人提供便利條件,而也有些助人行為則是出于輿論或者社會大眾的壓力,或者環(huán)境迫使他必須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舉動。
或許會有另一種情況出現。公交車上上來一位老大爺,他顫悠悠的走進車廂,幾個年輕人都將頭側向車窗,面無表情的看著窗外或者假裝睡著。兩分鐘后,乘務員實在看不下去了,打聲招呼“麻煩哪位年輕人給老人讓個座”。這時,才有人像是突然發(fā)現老大爺一樣,起身讓座。
看到有人讓座,其他人終于長舒了一口氣。幾個年輕人在等待別人給老人讓座的過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讓還是不讓。如果讓座,那么自己將必須站回家,上班累了一天,還要站回家,不累壞才怪呢!如果不讓座,那肯定有其他人讓,還是等等吧。
就在這樣的催促下,有人被迫讓出座位,而且聽到乘務員的“謝謝”,感到臉紅和不好意思。
在等待別人讓座的過程中,年輕人都希望老大爺站的距離自己遠一點,“別過來,老大爺。求求您,千萬別過來”。一般來講,老大爺站的距離誰更近,那個人承受的心理壓力就更大,一邊是“要主動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座”的傳統美德,而另一方面是自己讓座將要承受的損失:或許還想坐著打個小盹呢,站回家或者站到上班的地點,那么這一天將很累。
在這種相互對立的內心沖突中,年輕人承受的心理壓力,不亞于將要參加一場重要的面試。
只要是最終做出了對他人有利的行動,比如讓出了座位給老人,都是利他的行動。我們接下來詳細分析在這幾種利他情況下,存在的若干種類型的助人行為。
看到老人上車,第一時間讓座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認為老人需要一個座位,而自己有將座位讓給老人的權利,這種人在看到別人需要,而且自己力所能及就會主動幫助他人,因為他認為自己有能力幫,有義務幫,應該幫。
還有一種人認為“我應該讓座”,發(fā)自內心的想要幫助他人,這就有點像是雷鋒的品格。這類人將主動幫助別人而不計回報,在他們看來,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行動的習慣,更是一種做人的責任。他們不僅是在自己方便的時候幫助他人,比如自己有座位的時候會讓座位,而且在自己沒有座位的時候,會主動幫助老人找到座位,比如鼓勵其他人讓座。
另外一種情況下,看到老人不主動讓座的人會認為“即使我不讓座位,也會有別人讓的,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他們認為讓座是大家的責任,而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責任,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心理學上講的“責任分擔效應”,這時群體中的當事人感覺到的心理壓力要比單獨一個人時小了很多。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那么最終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承受著心理壓力,等待別人讓座,而老人一直站到終點。對于讓座的情況,還有一種類型,就是被迫讓座,有的是迫于乘務員的話,有時是迫于其他人的眼光,或者是自我內疚感。
平時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看到相似的事例。有人在火車站丟了買票的錢,但他必須買到今天的票,因此向路人求助,希望有好心人借給他車票錢。但是,過往的人們沒有一個人幫助他,因為大多數人會認為即使自己不幫他,也會有別人幫助,自己不是唯一有責任幫助他的人。
如果是另一種情況,此時車站只有丟錢的人和另一位買票的乘客。當丟錢的人向他求助的時候,他會覺得這個人好可憐,而且現在也只有他能幫助到他,因此會有80%的可能主動伸出援助之手。
對于責任分散效應,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案例說明這個社會心理學的概念。
1964年3月的紐約發(fā)生了一件轟動全市的事件:一位酒吧工作的女子在夜間回家的路上,被歹徒襲擊,她拼命喊叫“救命,有人要殺我”。聽到喊聲,附近樓上的很多人家亮了燈,打開了窗戶,歹徒被嚇跑了。等沒有了動靜,歹徒又跑回來襲擊她,在她再次喊叫時,附近住戶又打開燈和窗戶,歹徒再次嚇跑了。
當她認為安全無事,回到家上樓時,歹徒再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刺死。從女子受襲到被刺,她兩次大聲呼救,至少有38位鄰居到窗前查看,但無一人施救或者打報警電話。
這件事情轟動了紐約甚至美國社會,鄰居們?yōu)槭裁床蛔鳛橐鹆松鐣睦韺W家的思考。
鄰居們都覺得這種情況下,不僅僅自己一個人看到,因此他所肩負的那一份幫助別人的責任感就被忽略了,甚至很多人意識不到自己應該幫她,而產生了“我不去幫,會有人去幫”的心理,從而發(fā)生了最終沒人救的結果。
這種狀況,和鄰居的責任分散的心理有關系,最終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集體冷漠”。而如果出現的情況是:只有一個路人經過,在女子求救時,他將會被救人的責任感和不救的罪惡感及內疚感所推動見義勇為,最終英雄救美,打跑歹徒。
因此,如果真的需要他人的幫助,請明確向某個人求助,增大他的責任感和心理壓力。比如老年人上車徑直走向老弱病殘專座,可以更早地得到座位;向一位乘客傾訴丟錢的經歷,并且求助于他,而不是站在人群中希望大家都幫一幫;向某家人求助,而不是希望整棟樓里有個人施助,這樣獲得幫助的可能性就會達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