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反饋技術,作為管理者的你必須知道
(石林萍)
1.
這個案例很經(jīng)典(喜歡用案例,因為案例最能說明問題):
日本松下電器總裁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廳招待客人,一行六個人都點了牛排?等六個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讓助理去請烹調(diào)牛排的主廚過來,他還特別強調(diào):“不要找經(jīng)理,找主廚?”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會兒的場面可能會很尷尬?
主廚來時很緊張,因為他知道叫他的客人是大名鼎鼎的松下先生?他緊張地問道:“是不是牛排有什么問題?”
松下略帶歉疚地說:“牛排很美味,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于廚藝,牛排真的很好吃,你是位非常出色的廚師,但我已80歲了,胃口大不如前?”
主廚與在場的其人都困惑得面面相覷,松下接著指出:“我想當面與你談,原因是我擔心,當你看到只吃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廚房時,心里會難過?”
讀了這個案例,您有什么感悟呢?
我想到的是:管理者總是要求下屬要及時反饋,管理者們對你的下屬是如何做反饋的呢?
2.
員工大多都覺得管理者給他們績效表現(xiàn)的反饋是不夠的,也就是說管理者們在“給員工反饋”方面得分比較低。
可以理解,在現(xiàn)在的工作模式的節(jié)奏下,很容易會變得很忙,以致于沒有時間激勵和輔導員工。但是,可以理解不代表可以容忍,缺少反饋,對員工的敬業(yè)度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間接也造成了對績效表現(xiàn)的絕大影響。
任何人,不論想要在什么方面做得更好,都需要外部的反饋。
就好比,運動員需要教練一樣,否則他們無法獲得獎牌;
當然,管理者們也需要導師幫助他們及時做反饋和輔導一起實現(xiàn)成功。
所以,提供反饋和輔導,是管理者們能夠為下屬改進績效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根據(jù)一分鐘經(jīng)理人》中所說,讓大多數(shù)員工知道他們工作做的不錯的唯一方法就是“事后沒人吵他們大喊大叫?!?
所以,作為管理者,你需要做的就是發(fā)現(xiàn)“做的不錯的”員工。告訴他們,表揚他們。
你想對方成為什么樣子,就多鼓勵他朝著你希望的樣子去發(fā)展。
即使員工開始對新事物的嘗試,出現(xiàn)了漏洞,你也可是試圖說:“你能嘗試著去......這真的很棒!”
我們知道,員工需要更多的反饋,事實上他們真正想要的是更多的積極的反饋——對于他們努力和成就的認可。
當然, 下屬會犯錯,我們也會給反面的反饋,也就是給出發(fā)展性、修正性的反饋。聽多了“但是”,這個詞會變得“難聽”,切記,反面的反饋要找非公眾場合和你的下屬單獨聊,還是不要使用“但是”罷了。
3.
極力推薦一種反饋模式:情境——行為——影響
情境:描述一個特定的具體工作情境,比如一次會議、一份報告;
行為:具體描述行為,說說你觀察到的事情,比如你處理客戶異議的對話、你對演示文件的編排組織等;
影響:你需要支出這個行為對你、對其他人到的影響,比如“能夠讓我感覺到你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度....”“讓客戶感受到了尊重”“讓我覺得你確實有能力承擔更大的責任?!?
4.
說完反饋,再來說輔導:
輔導的過程最好是對話式,而不是你自己的宣講。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激發(fā)你的下屬讓他們自己去思考,鼓勵他們把現(xiàn)在的事情連接到他們過往的經(jīng)驗和其他的知識上,激勵他們自己參與找到解決方案。多花點時間,而不是直接告訴。
輔導的目的是幫助人們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觀點,并生成他們自己的計劃。這一點非常重要,記住——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所以,輔導是對話式的,你要多提問,而不是直接告訴答案。
有效的輔導不是一場宣講,而是一場對話。(這一點是很多管理者不具備的,額在反思。)
回顧一下今日重點:
1.案例說明反饋的及時性產(chǎn)生的力量;
2.你想對方成為什么樣子,就多鼓勵他朝著你希望的樣子去發(fā)展;
3.善用反饋的模型來進行有效的反饋:情境、行為、影響;
4.多提問,采取對話式輔導,幫助對方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