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朝剛
人生實現(xiàn)理想,正是畢其一生而修行之果。生在人世間,擁有正能量,方可修煉身心靈,求學悟道,自我覺醒,實現(xiàn)自我價值,立定本我,自我到超我,超我到無我。
古之圣賢,皆以其思想學問、道德人品堪稱具佳者。不論是西方的釋迦牟尼、耶穌,還是東方的老子、孔子、王陽明等,都是立志修煉、開宗立派,擁有強大的能量場,猶如人類歷史夜空中最璀璨的明星,輝耀千古,啟迪人們的心靈。
凡實現(xiàn)人生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者,無不是立志勤學、立德立功立言積極實踐者。
人生修煉,修行者以修心為上,輔以修身,積善行、思利他,正心誠意,以文載道,以道化人。
人生正能量,推己及人,積極向上。
“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是社會生活中積極向上的行為。
新時代中國的正能量,是指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正能量成為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表情達意,充滿期待。正能量可以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功立業(yè)、求道覺悟。
正能量進階九層級,自修學習可參照。
正能量的具足程度,在于人生修行的功夫如何。
以開悟為目標的求道問學,修行的正能量可以分為九層級。
自勇氣起始,經(jīng)歷淡定、主動、寬容和明智,充滿愛與喜悅,平和心態(tài),直至“開悟”。
覺悟的過程,正是去迷得悟的修行之旅。儒家經(jīng)典《大學》有云:由靜生定,由定生慧,由慧生覺,由覺生悟。
第一層,勇者無懼,行動成功。
人生修行的九層高臺,起于勇氣。勇者,在于膽識過人。勇者氣魄,具有引領(lǐng)者的氣勢。
立志者能夠善于學習,敢于創(chuàng)新,積極行動,歷經(jīng)磨煉,具足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技能,必能把握機會,走向更高層級。
具備“知識、見識和膽識”,前進道路上將會循序漸進地實現(xiàn)目標。
第二層,淡定從容,靈活安全。
所謂淡定,正是冷靜,沉著鎮(zhèn)定。三國時蜀國諸葛丞相在其《誡子書》曾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贝伺e,正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學者修行,必須靜心,專心當下之事,立志為學,勤學不懈,思源致遠。
第三層,主動積極,真誠友善。
主動者,凡事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三思而后行,行時必有謀。
主動思考,懷著一顆友善之心,積善行,思利他。人之成長之途,正是在于主動者,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分析問題,能夠解決問題。
日思日行,積年累月,主動者是被動者的37.8倍,是積極的學習創(chuàng)新者。
第四層,寬容大度,海納百川。
寬容,就是寬宏大度,能容人、容事、容言、容過、容得、容失,也能容自己。
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民族英雄林則徐有一副自勉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逼湓⒁馐歉嬲]自我要像大海能容納無數(shù)江河水一樣的胸襟寬廣,以容納和融合來形成超常大氣。
上海城市精神:“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上海的城市形象,必然根植于城市內(nèi)在的靈魂。城市精神的本質(zhì)是人的精神。
第五層,明智創(chuàng)新,耳聰目明。
明心開智者,具足一顆慧眼識人斷事。修行進取者,與高人識、向名師學,使得自己耳聰目明,能夠明辨事非,知道本心智慧。
創(chuàng)新者,必須具有開放胸懷、超我的格局,融入世間人事物間,起心動念,開拓進取。
第六層,博愛眾生,心懷美好。
世間智慧,愛心永存。凡成就人生、修德進業(yè)者,無不是具有一顆大愛之心。
圣人者皆是德行善良,行為美好者。具有成人之美的利他之心。
革命先驅(qū)孫中山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孫中山曾提出“自由、平等、博愛”思想。
博愛,既是無私的,又是廣大的。既能把這種愛給予親人,給予朋友,也能把這愛給予不認識的人。甚至是在平時反目的敵人遇難的時候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正是體現(xiàn)出博愛的價值觀。
第七層,喜悅慈悲,平靜樂觀。
靜看世間人事物的悲歡離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內(nèi)心喜悅,是有一顆慈悲之心。樂觀面對世間一切經(jīng)歷,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事來順應,物去不留。坦然隨心,不拘于一念。
第八層,平和永恒,無分別心。
六祖壇經(jīng),慧能有語:“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平靜心態(tài),無刻意分別之心。靜觀萬物皆自得。
世間平凡之人,于世俗羈絆,被塵俗所染,不見心之本體。
所謂修行者,必先修心。修心,正是在世俗紅塵之間,為人處世。
清·曹雪芹著《紅樓夢》第五回中有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最好的修行,正是繁華塵世之間,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世。
第九層,開悟境界,天人合一。
開悟者,在佛家稱之為“佛”,在道家稱之為“真人”,在儒家稱之為“圣”。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儒家,追求“仁義禮智信”,自孔子創(chuàng)立,推行平民教育,孔子一生三千弟子,其賢者七十二。其后,儒家又有三位圣人“孟子”“朱熹”“王陽明”。我們稱之為“孔孟朱王”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四圣。
平凡之人如何修煉,得道開悟?
開悟之說,在于思想之覺醒,精神之引領(lǐng),建功立業(yè),開宗立派。自古就有“頓悟”“漸修”之說。
朝剛認為,進德修業(yè)求學問道,首在立志,積極踐行“知行合一”理念。在“讀好書”、“識高人”、“做實事”三方面持續(xù)實踐,反躬自省,學思踐悟,持經(jīng)達變,開拓創(chuàng)新。
本文作者 郭朝剛:奇哲創(chuàng)始人、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中管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