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上海又是一個艷陽天。
昨天上午,我們上海明德學習型組織研究所在南京路上的新世界商廈15樓會議室,舉辦了第127期學習型組織公開研討會(公益性的、免費、自愿參加)。來自上海和外地的50多位代表出席了會議。我們研究所自創(chuàng)辦以來,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三(雷打不動)舉辦一期這樣的公開研討會;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第127期,說明我們所已經(jīng)在學習型組織這條道路上堅持不懈地走過了10個風雨春秋!僅此一點,僅僅是這一份堅持與執(zhí)著,就令許多同行和客戶的欽佩與贊賞。我們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許多是后來從各個不同領(lǐng)域加入進來。但是共同的理想和愿景,緊緊凝聚著我們的心力和精力,我們“目不斜視”地朝著一個目標——在中國推廣學習型組織管理而不斷前行。為此,我們贏得了許多認可、信任、支持和友誼!許多各行各業(yè)的領(lǐng)導者、管理者們,經(jīng)常參加我們的各期研討會,并積極地給予支持,比如提供會場和中餐、介紹他們在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過程中的實踐和感悟等。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平臺!大家彼此之間如此坦誠、單純,共同的興趣、共同的感受,沒有隔閡、沒有計較。在這里,你會體會到什麼是“志同道合”。
昨天的研討會上,先是新世界商廈的黨委書記介紹了他們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所走過的路程和體會,然后明德研究所的張聲雄所長介紹了明德所專家團隊(還有一些客戶和同行朋友)9月份到臺灣考察的收獲和感悟。在臺灣,專家們考察了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拜會了同行揚碩英教授和吳明烈教授及其團隊成員,并與他們作了深入坦誠的交流,共同對學習型組織的未來做了展望。我們對臺灣同行們的研究工作及成果感到由衷的欽佩,也感到了我們自己的差距和肩負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張聲雄所長的報告發(fā)人深省,一些我感觸最深刻的內(nèi)容,在這里作個回顧:
一是關(guān)于臺灣學者們指出:應(yīng)把“終身教育時代”改為“終身學習時代”。這是非常重要的修正。過去,我們一提到“學習”,大家想到的就是在課堂里“受教育”。現(xiàn)在,大家都越來越意識到:只靠學校里受到的教育遠遠應(yīng)付不了飛速變化的環(huán)境、快速更新的知識結(jié)構(gòu),你在畢了業(y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也必須不停地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fā)展。因此,大家都理解了未來是一個“終身教育的時代”。但是臺灣學者指出:要把“終身教育”改為“終身學習”,我們原來感到這兩個詞沒有什麼區(qū)別,但現(xiàn)在仔細想想,它們的含義區(qū)別甚大:當你在“受教育”時,你是被動的,沒有個性化選擇,沒有興趣,所以讓你常常會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因此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而當你“學習”的時候,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有興趣和目的的,并且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長愛好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所以,未來的學習一定是“我要學”,而不再是“要我學”。
今天的人們越來越多地反思過去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教育=學校,受教育=入學;越來越意識到學校壟斷教育、學校是唯一受教育的場所、以及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可以一勞永逸地運用于工作中的觀念是多麼地與現(xiàn)實不符!我們所處的已經(jīng)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將伴隨你全部的工作和生活旅程,學習將發(fā)生在你生活中的每時、每地、每事中。其實,學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和樂趣??匆豢茨阒車膵胗變和瘋兊男袨?,你就會體會到他們無時無刻不被巨大的好奇心所籠罩,他們時時處處都在“探索”并享受著巨大的樂趣。而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受教育的增多,卻越來越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樂趣和能力。這正是被各種“規(guī)范”、“教義”窒息和扼殺了學習本能的結(jié)果。
那麼,在終身學習的時代里,人們主要應(yīng)當學習什麼?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專家們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指出:終身教育是“與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擴展到社會各個方面的連續(xù)性教育”,未來學習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learn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 to do)、學會與人共處(learn tolive togather)、學會生存(learn to be)。
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分為三種類型:正規(guī)學習(正式的學校教育)、非正規(guī)學習(正式的學校外的培訓)、非正式學習(隨時、隨處、隨人、隨事的學習)。學習型組織中更注重的是第3種非正式的學習,并在組織中大力培育起這種開放的、無拘束無邊界的、即時坦誠交流的學習文化,并提供制度上、物質(zhì)上的激勵、支持與保障。所以學習型組織本身就是一所“大學?!?,只是在這個學校里學習是自主自動的、在共同工作過程中發(fā)生的、大家互為學生和老師的學習。這種學習的結(jié)果是個人的成長、能力的提升以及由此自然產(chǎn)生的績效的提高。
20世紀美國人類學家米德(Meed)提出了“三喻文化”說,即“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三種文化形態(tài)的合稱?!昂笥魑幕敝改觊L者向年幼者傳授,年輕者向年長者學習的文化;“同喻文化”指同某人相互學習的文化;“前喻文化”指年幼者向年長者傳授、年長者向年幼者學習的文化。專家們認為:當今世界人類已經(jīng)在由“后喻文化”向“同喻文化”、“前喻文化”的時代轉(zhuǎn)變。
二是關(guān)于“深度匯談”(dialogue)按其本意,應(yīng)當翻譯為“深廣匯談”,因為dialogue的含義不僅是發(fā)掘更深的意義,也是更加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的相互激發(fā)與碰撞,尋找更加寬廣的含義和可能性。這正是團隊學習修煉的一項基本功。
總之,與臺灣同行們的交流使我們深受啟發(fā);使我們感到天外有天,學習永遠無止境。我們應(yīng)時時保有“空杯”心態(tài),經(jīng)常有意識地“倒空”自己(unlearning),學會更多地去傾聽別人,才能去除學習的障礙,真正時時有所學、有所獲。由此,我才理解了為什麼管理大師彼德·杜拉克說的: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年代,最重要的事情是“un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