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妻子出去逛街,臨走前,和老公說:“夏天要到了,今天給你和孩子都買件衣服吧,我自己的衣服也該買了”。早上9點出門,傍晚快5點半才回來。整整7個小時,妻子對老公極其上心,再加上男士的衣服也不好選,一整天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給老公挑衣服上呢,經過比價議價,再加砍價,終于心滿意足地給老公買了一件衣服,花了50元。小孩子衣服好挑,花了5分鐘就搞掂了,也只花了300元。自己衣服最好選了,眨了眨眼,一分鐘就拿下了。這件衣服花了她1150元。
中午餓了,商場樓上吃飯的人聚多,等到這位妻子吃飯時,只剩下了一碗鮑魚拌飯,700元一碗,她真是餓極了,還沒有吃飽,只有800元的龍蝦了,她一口氣都啃下了,一結賬1500元。吃完了有點惆悵,這是一個大男子主義的家庭,老公可厲害了,妻子回家可如何報賬呀?她是一位誠實的女人,不做假賬是她做人的原則。
回家的路上,妻子遇到自己的閨蜜,這位嚴謹的閨蜜告訴她可以將龍蝦分攤到三件衣服上,并認真地地給她做了一個表格,其中有4個方案,讓她從中選擇一個。
備選方案 | 丈夫衣服 (元) | 孩子衣服 (元) | 妻子衣服 (元) |
方案 A | 1,000 | 1,000 | 1,000 |
方案 B | 50+500=550 | 300+500=800 | 1150+500=1,650 |
方案 C | 50+50=100 | 300+300=600 | 1,250+1,250=2,300 |
方案 D | 50+1,430=1,480 | 300+15=315 | 1,250+5=1,255 |
大龍蝦在肚子里,連殼都沒有了,所以分攤方式為:
方案A,一共花了3,000元,買了三件衣服,每一件1,000元,
方案B,大龍蝦吃了1,500元,平均分攤到三件衣服,每一件分攤500元,
方案C,大龍蝦按每件衣服價格的比例分,分別為50元,300元,1,250元,
方案D,吃掉的大龍蝦按所化時間分配,逛街時間不到8.5小時,即500分鐘,孩子衣服5分鐘,分攤:
5×1,500/500=15元
妻子衣服1分鐘,分攤:
1×1,500/500=5元
那么丈夫的衣服,分攤:1,430元,都是按實際情況報的,沒有做假賬,
討論:
1.上面的四種方案,哪一種是合理的,如果不合理,您是否可以提出一種方案?
2.如果是為企業(yè)采購,應該用哪一種方式?
3.在上面的表中,哪些是費用?哪些是成本?
點評:
確實,如同妻子的閨蜜所說,上面所有的四個方案都是合理的,只是分攤原則不同而已,如果您還能再做出不同的原則,還有不同的分攤結果。
做為一個企業(yè),也有不同的分攤原則,一些小企業(yè),還沒有建立起現代會計管理制度,或者,在生產和運作中,沒有成本會計對成本進行統計,估算成本時:一共花了多少錢,做了多少產品,做一個平均,也就是方案A,知道材料花了多少錢,出來的是方案B。而現代會計制度中,一般都會用方案C。
但是,在方案C中,花費最大的“丈夫的衣服”卻分攤得最少?,F實的采購活動,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了降低成本,采購員們四處出擊,貨比三家,尋找“最便宜貨源”,聲嘶力竭地同每一個供應商們討價還價,得到了一個理想的價錢的一堆“螺絲釘”。買回來發(fā)現不好用,不合格品太多,再退貨,換貨,不小心,裝上的不合格螺絲還將設備拉壞了,再加上維修。還不如買一些質量好一些的螺絲,
到這里,大家認識到,我們應該采用方案D,而且在實際中,許多采購堅信,自己所在的企業(yè)一定是采購方案D,不會傻到采用方案C的地步。但是,采購員們,工程師們每天在奔忙些什么?最主要的是會計知道你每時每刻都在為哪一個產品在繁忙嗎?如果他(她)不知道,又如何分攤呢?因而目前絕大多數企業(yè)還是在采用方案C的分攤方式,現在習慣性地稱為“傳統會計成本統計方法”。
但這種方法確實存在著分攤不合理的的問題,特別是如果不揭露問題,即不知道問題所在,不知道許多人回繞著一堆不值錢的“螺絲釘”忙的團團轉。有如何去解決問題呢?揭露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二十多年前,一種新的思想誕生了,稱為ABC(Activities Based Costing),作業(yè)成本法,它要求按照實際發(fā)生的情況進行統計,但先決條件是了,明細在每一個產品上都真實地花費了多少?并統計出來。當你發(fā)現“丈夫的衣服”除了付出去的50元價格之外,額外還要再花費1,430元,您還能接受嗎?我們的客戶能接受一堆“螺絲釘”價格以外的驚人的額外工作的成本嗎?統計出來是消除這些不必要成本的第一步。因而作業(yè)成本法實施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生產過程中的不必要浪費。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正在引入作業(yè)成本法進行成本統計,但是遇到的阻力也很大,一個是每一個人員準確地統計自己每天的工作,并分攤到相應的產品中,不被全體員工所接受,認為是額外工作量,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時間。二是要建立一個系統去收集分配每天的花費。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花費。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企業(yè)愿意采用,并從中得到了收益。
問起哪些是費用,哪些是成本?許多人毫不猶豫地說,三件衣服的1,500元是成本,而吃掉的1,500元大龍蝦則稱為費用。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在會計解釋中,費用和成本的聯系是:都是在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都是企業(yè)的生產經營費用。二者的區(qū)別:
1.費用從投入角度考查,成本從“產出”角度考查。
2.生產費用按時期歸集,不管哪種產品發(fā)生的費用。產品成本按種類與數量歸集,不管哪個時期發(fā)生的費用
3.生產費用按費用要素來反映它的構成內容。產品成本按成本項目反映它的構成內容。
生產費用是企業(yè)在一定時期內發(fā)生的通用貨幣計量的耗費,它是成本計算的基礎。生產費用經對象化后,才可能轉化為產品成本。即將生產費用按用途進行歸集,然后分配到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上則為生產成本。因此,產品成本是對象化的生產費用,它是為生產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而發(fā)生的生產費用和總和。
生產費用與產品成本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從聯系看,生產費用的發(fā)生過程,同時又是產品制造成本的形成過程,生產費用是構成產品成本的基礎;從區(qū)別看,生產費用是某一期間內為進行生產而發(fā)生的費用,它與一定期間相聯系,而產品成本是為生產某一種產品而發(fā)生的費用,它與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相聯系,故一定期間的生產費用不一定等于一定期間的產品成本。
所以,三件衣服和大龍蝦都是費用,是這一天所有的花費,而方案A,B,C,D則是不同的成本計算結果。當一個供應商告訴你他這個價錢是虧了,你應該深入問下去,在哪種分攤方式下是虧的?“丈夫的衣服”準備1,000元賣掉,虧了嗎?在方案A是平的,方案B和C是賺的,方案D是虧的,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成本結算方式中,有著不同的結果。重要的是,成本分攤要以實際發(fā)生為基礎。
采購要掌握ABC作業(yè)成本法,目的是指導自己的工作,從而降低不必要的成本,還有一個目標,就是向供應商推行ABC,以作業(yè)成本法進行物料的成本分解,使供應商的生產過程中的不必要浪費暴露出來,并設法消除之。供應商管理人員要掌握ABC作業(yè)成本法,目的是審查、指導自己的工作,哪一些是增值項目,哪一些有更好的方式處理,而不是只看效果,不看效益。
在ABC系統中,有四個基本的組成部分:作業(yè)、成本動因、成本對象和作業(yè)清單。
1.作業(yè)。作業(yè)是指需要進行操作并因此消耗資源的流程或程序。比如給供應商打電話訂購就是一個作業(yè)。
2.成本動因。成本動因是工作的直接原因。成本動因反映了產品或其他成本對象對作業(yè)的需求。如果作業(yè)是交付貨物,成本動因就是將要被交付的貨物的數量。成本動因應該與度量單位聯系起來,并且容易度量。它們之間的聯系會對作業(yè)和交易成本的關系產生影響,即作業(yè)是否會影響交易成本。簡易的度量可以很容易度量出作業(yè)成本的多少、作業(yè)的產品或者服務的使用情況。采購作業(yè)的一般成本動因包括申請所要求的貨物數量、零件規(guī)格的數量、進度表變動的數量、供應商的數量、延遲交付的數量。
3.成本對象。需要考核績效的實體。比如產品、顧客、市場、分銷渠道和項目。
4.作業(yè)清單。產品或其他的成本對象所需要的作業(yè)及其相關成本的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