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勸其,宋勸其講師,宋勸其聯(lián)系方式,宋勸其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知名戰(zhàn)略績效管理專家
45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宋勸其:著名戰(zhàn)略績效管理專家宋勸其論管理是一種嚴肅的愛
2016-01-20 49356
10. 管理是一種嚴肅的愛 管理是嚴肅的愛,這種愛體現(xiàn)在對員工的關愛和對員工的培養(yǎng)上。在這方面,蒙牛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美國國際農機商用公司董事長西洛斯·梅考克曾有一句名言:管理是一種嚴肅的愛。伴隨著人類及其組織尤其是企業(yè)的誕生,管理也隨之出現(xiàn)。管理學家講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從字面上看,“管”的意思是制約、管制,是指對嚴格執(zhí)行制度、絲毫不許偏差的監(jiān)督、檢查,“理”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梳理,是按照人的情感、思路及價值取向等對人和事進行把脈治理?!肮堋焙汀袄怼钡慕Y合,就是剛柔相濟的結合。如果說得直白一點,管理其實就是嚴肅的愛,是一種對每個人負責任的真愛。就如同父母對待孩子,從骨子里頭每個父母都愛孩子,但是在管教上,每個父母對孩子又都是嚴格要求不放松。作為小孩子,開始時總是不理解父母的行為,有的埋怨,有的逆反,當長大懂事后,才明白當初父母嚴格其實也是一種愛,是一種嚴肅的愛。“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睂Υ?,沒有多少人會持異議,因為“有其父必有其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此,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者,如果能夠站在“愛”與“嚴肅”的角度去管和理解管,對企業(yè)、對個人發(fā)展,都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什么樣的領導,就會有什么樣的員工!父親必須對子女的過錯承擔責任,老師必須對學生的成績負責任,領導也必須對員工負起責任!根據(jù)專家的統(tǒng)計分析,我們可以把人大致分成三類:第一類:有10%的人是懂得自我管理的;第二類:有80%的人是需要被管理的;第三類:剩下10%的人是屬于管理無效的:既不懂得自我管理,又不接受別人的管理。對于第三類人,那類既不懂得自我管理又不接受別人管理的人,早晚會被淘汰,而且淘汰他的不是這個社會,而是他自己!對于第一類人,應該屬于佼佼者,公司不但不會管他,還會授權給他。因為他能自律自強,自我管理,肯定很容易成功。然而,對于管理者而言,一個人的成功不是成功,他的責任是讓第三類人自我淘汰,并且管理好那80%的第二類人!員工的素質差不是領導者的責任,但不能提升員工的素質就是領導者的責任!沒有人會心甘情愿接受別人的管理,因此管理別人往往是一個得罪人的工作,可是對于管理者而言:你不得罪人,你就只能得罪你的工作! 有一位備受尊崇的企業(yè)家曾談到自己最深刻的一段成長經歷:文革后他知青回城,在一家運輸公司當司機,他的上司是一位退伍軍人,當時大家很怕這位退伍軍人,因為他太難伺候了。比如,每次他布置完任務后都會問你:記住了嗎?當你使勁點頭,以為萬事大吉走到門口的時候,他會突然把你叫住,讓你回來一字不漏地復述,如有一字不對,便把你罵個狗血噴頭,最后一句總是“連聽都沒聽清,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對?”后來大家都學會了小心翼翼地傾聽上司的每一句話,不敢有半點“貪污”,結果任務總能比較準確地完成。其實,罵與不罵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分界,非常嚴厲的批評,就很像是在“罵人”。這種方式,雖然不容易被下屬所接受,但卻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我們把有辱人格的話當作罵人的話,那么,偶爾說一些不雅語言、或者態(tài)度過于嚴厲的話,就可以歸為“嚴師出高徒”的訓練方法,不一定算是罵人。而老板罵人的原因,如果是站在工作的角度,而非惡意的人身攻擊的話,又成了為達到正確的目的而采取的不當手段,我們雖然不能夠認同,但至少還是可以理解。員工之所以能夠忍受嚴厲,是因為這嚴厲的背后有一個“愛”字的在支撐。一個真正愛子女的父母會嚴格要求他們的子女,一個真正愛員工的企業(yè)也會嚴格要求他的員工。 現(xiàn)在有些公司把員工慣得太嬌氣,受不得任何挫折、委屈,結果個個變成受保護動物。雖然我們今天強調人性化管理、強調柔性管理,但并不意味著,當主管就是要做“好好先生”、要有下屬夸獎你善良體貼才是成功?,F(xiàn)在企業(yè)都在推崇“人性化管理”,結果你好我好大家好,唯獨業(yè)績不好,難以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中生存。管理是一件很嚴肅的工作,應該像產品市場一樣一絲不茍,追求完美。管理生產的產品并不是“與員工打成一片”,而是保證企業(yè)高效的執(zhí)行力和持續(xù)快速的發(fā)展。至于大多數(shù)的屬于第二種類型的人,公司應當對其進行嚴格管理,真正的人性化管理。真正的人性化管理不是不給下屬施加壓力,更不是讓人人都稱贊管理者“心慈手軟”,對錯誤的言行不敢懲罰是無能的表現(xiàn),這樣的管理者不能給企業(yè)帶來任何利益,企業(yè)沒有發(fā)展,員工的利益也就得不到保障。因此,這是最沒人性的管理。真正的人性化管理就是幫助員工改正缺點、幫助其實現(xiàn)自身成長的過程。在嚴厲基礎上的實行寬容,人性化管理效果會更好,在寬容之后的嚴厲也才能更體現(xiàn)其力度。嚴厲是一種態(tài)度,嚴格是對制度執(zhí)行的檢查力度,而這些都是管理者嚴肅對待管理工作的體現(xiàn),是一種管理責任。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嚴肅是管理者對待工作的基本態(tài)度,嚴厲是領導實現(xiàn)企業(yè)目標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領導者對一切事情都采取溫和的態(tài)度,從不說一句嚴厲的話,那么職工會因此而怠工或偷懶,而且還會失去對領導的敬畏。但是,過分的嚴厲并不適合現(xiàn)代人的感情,適度的嚴厲反而更有效果。所謂“寬嚴有度”是指企業(yè)管理者要善于掌握分寸,處事有“度”。企業(yè)領導者要把握在溫和中不失嚴厲,在公正中顯示嚴厲,用愛使嚴厲更有意義。 作為員工,如果認識到“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此人肯定前途無量——所謂“磨練越大,福氣越大”。很多成功人士,最感激的人往往是當年對自己最“刻薄”的老板——因為“刻薄”老板幫助自己打掉了很多妨礙自己成功的惡習,是用心良苦的真愛,所以說“管理是嚴肅的愛”! 管理作為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主要內容一直貫穿始終。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在對待管理問題上,嚴肅應該是管理成功的根本,管理就是要通過嚴肅來達到提升經營水平的目的,同時,也將對企業(yè)對個人特殊的愛——管理深入到每一位員工心中。沒有規(guī)矩,難成方圓。管理也是一樣的,沒有嚴肅的執(zhí)行,就不會有眾心所向的一致性,就不會有統(tǒng)一的標準,管理不怕嚴,而是怕沒有管理,沒有嚴明的管理和公正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我們知道,如果管理存在漏洞,就必然會造成人心的不平衡,就不會讓所有的人都盡職盡責,這點在我們的工作中都會有深入的體會。在許多時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自策自勉,恰恰正是在壓迫和強制性環(huán)境中,卻更知道如何激勵自己。得過且過之后,得到的只有后悔,而受到擠壓而學過之后,在嘗到了學有所用的好處時,就沒了當初為難的感覺,而是更輕松和自如地應對今天面對的一切,不僅對肩負的責任能更得心應手,而且擁有了迎對挑戰(zhàn)的資本,為提升自己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這個時候,就體現(xiàn)了管理就是“嚴肅的愛”。 從自身工作上說,如果讓自己去主動地學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業(yè)務,對自己常說,雖明知是很好的事,當然也是很難的事,卻不是很容易做到。而如果是在有壓迫的情況下去完成,最后的收效肯定是不一樣的。比如,領導給下達任務,讓我們在一個月之內把重點環(huán)節(jié)的業(yè)務學到手,我們就不能無動于衷,開始留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重點了,一段時間下來,就會感覺到自己在理論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操作上更加熟練。如果不是嚴格的管理,有些可能還會一拖再拖,把本應該盡快學到手的業(yè)務,永遠一知半解下去,多么致命的推諉,也正是嚴厲的要求,加快了積極進取的步伐。 由此可見,管理需要嚴格來把握,需要用嚴肅的愛來澆灌。讓我們在嚴肅的愛里,奮力趕超,永往直前! 管理是嚴肅的愛,對于管理人員來說,嚴肅的管理才是對企業(yè)、員工負責。在管理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往往是管理流程不明確、不完整、不細化。流程沒問題,多是員工培訓不到位。如認為自己企業(yè)培訓是到位的,但員工還是屢屢違反流程,就應該歸結于員工的凝聚力了,最終是企業(yè)文化的問題??傊?,高層應通過制定和推行規(guī)則來規(guī)范企業(yè)的管理,日常管理也就是解決類型性的問題。 管理學家講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企業(yè)有責任增加員工的滿意度,使員工有機會參與管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不過,要真正達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還需要堅持“規(guī)范與準則勝于一切”原則,要做到嚴而有序,嚴而有據(jù)。在蒙牛,牛根生以“管理是嚴肅的愛”來闡述他的管理觀點,可謂一語中的。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在蒙牛工作,必定很放松,因為蒙牛的企業(yè)文化是“經營人心”。如果這樣想,那就錯了。作為一家飛速發(fā)展的大公司,紀律對于蒙牛來說尤為重要。海爾CEO張瑞敏也曾說過,“規(guī)定不高或者管理不嚴,很容易導致企業(yè)競爭力不足,要想參加國際競爭,就一定要加強管理,盡可能多地整合企業(yè)擁有的資源,強化競爭力。如果你好我好,看上去似乎不錯,但是企業(yè)倒閉了,對職工的‘關照’也就成了無本之木?!? 1983年牛根生在擔任伊利冷凍食品公司的廠長時,就非常重視法制化改革。牛根生讓人在廠里的路上劃分了區(qū)域,人有人道,車有車路,車占了人道要罰款,人占了車路須交錢。生產管理中規(guī)定了嚴格的質量標準和質量獎懲制度,生產部的黑板報上每天都公布質量檢查結果。用工制度也改了:能干的,留下,不管他是正式工還是臨時工;不能干的,請回家,不管你有什么來頭。 當時的中國企業(yè)中,特別是國營企業(yè),管理很松散。因此人們不適應這種嚴格的制度約束。有些工人抱怨:伊利什么都好,就是罰款太多。 要想戰(zhàn)勝別人,首先要戰(zhàn)勝自己;市場競爭雖不是真刀真槍的較量,但其殘酷性無異于槍林彈雨的戰(zhàn)斗;沒有“鐵”的紀律,就沒有取得最終勝利的可能。 牛根生要求企業(yè)必須有外資企業(yè)般的嚴格管理,自己的員工必須像士兵一樣時刻準備作戰(zhàn),因為這是殘酷的市場所要求的。 創(chuàng)立蒙牛后,牛根生同樣實施嚴格的法制管理,并且更加強調“責任到人”的原則。在我們企業(yè)里,人人要管事,事事有人管,每個物件,就連衛(wèi)生間里的干手器,都寫明了責任人。企業(yè)禁煙禁酒,飲酒后不能進工廠。就餐不準剩飯,否則向公益事業(yè)捐款50元。開會時絕對靜音,誰的手機響鈴了,也要向公益事業(yè)捐款50元。與產品有關的管理更是嚴格。出現(xiàn)不合格產品,員工與領導一起賠償。牛根生在《天變人變模式也要變》一文中,分析了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定時定地定范式,早晚考勤,中間督察,仿佛框框比效率還當緊,管行比管心還重要……曾幾何時,這就是全社會的管理“范本”。 有些工種是離不開這種“范本”的,越是多人協(xié)作的工種越需要程式與框框,因為如果某一道工序不能按時按地運作,其他各道工序就會窩工失序。但有些工種獨立性很強,越給予彈性越容易出效率,這時候,管行不如管心,管理模式就要由范本向人本轉移。 有一個小例子。前幾年,蒙??偛吭浺?guī)定辦公室不準飲水(發(fā)現(xiàn)一次罰一次),而設立了專門的飲水室。這種做法貌似“軍紀嚴明”,其實一點也不人性化,比如:盛夏季節(jié),人急匆匆趕來,從溫水瓶里倒出開水,卻不能馬上喝,需要賠上時間、耐力乃至心靈的不快;即便備上涼開水,渴極而飲,一次一大杯,從員工身心健康角度講也并非好事;再則,統(tǒng)一存放的杯子上雖然分別寫著各人的名字,但還是存在串用的可能,即使沒被串用有人也會生出這種隱憂……搬到新辦公樓后,我們就把這一條取消了。水是生命之源,辦公桌旁放一杯水,隨需隨取,這不是既人性化又有利于提高效率的雙善之舉嗎? 還有,雖然過程管理在許多時候是非常必要的,但對于一些創(chuàng)造性工種,我們不管過程,只管結果,反而更佳。 所以,范本管理要向人本管理轉型,不要把程式看得比人還重要。人是核心,一切管理程式都要向有利于提高人的效率與健康的角度傾斜與靠攏。 不論是法治還是以人為本的治理,都是“治人”,促使人的行為向更合理的方向轉變,即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效率。法制的規(guī)范性可以使人們少犯錯誤,提高效率。然而事物總是不斷的變化,法制中的一些東西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需要再做調整,其不合理之處要考慮以人為本。只有當法制和以人為本的治理朝著統(tǒng)一的方向前進,相輔相成時,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向下經營人心,經營人心的含義是向下經營,而不是向上經營。牛根生在文章《最佳雇主:讓員工“51%給自己干”》一文中,這樣寫道: 如果說蒙牛企業(yè)里有什么東西不均等,那就是“官”越大“自由”越小。比如得給員工送禮,但員工不能給你送禮。我在原企業(yè)(伊利)的時候,有個主管把20斤牛肉送到我家,結果弄得我差點妻離子散,我對老婆說,你送回去,不送回去我們就離婚——有了這次教訓,這個主管就長了記性,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個員工收了人家一條羊腿,他批評道:“你送回去!我送你兩條羊腿好不好?”習慣是一點一滴養(yǎng)成的,如今,我們高管團隊年年拿自己的錢給員工送禮,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地送。 中國,是一個崇尚“禮尚往來”的國度,但在很久以來,送禮就變了味。把禮送給普通人,那就是“想別人替你辦事”;在官場上的送禮,則稱為“賄賂”。送禮一時間成了中國“非理性競爭”的代名詞。蒙牛高層清楚地認識到“送禮”對企業(yè)發(fā)展的不利影響,因而在送禮方面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在蒙牛,送禮是往下送,而不是往上送。這也是蒙?!跋蛳陆洜I人心”的一種體現(xiàn)。 有一個例子,說的是有一位駐外干部兩年前出國,購回一些化妝品,回來后給總部的幾位好友(平級或比他級別高)每人送了一份。不久,東窗“事發(fā)”,收的人如數(shù)退還,送的人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要經營人心,就必須從精神上真誠地關懷員工,想員工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上司要學會善待下屬,這樣才會獲得同樣真誠的回報。 日本有一家公司,其老板每天只做兩件事,且這兩件事看似與企業(yè)經營沒有直接關系,但是這家公司卻經營得井井有條。他做哪兩件事呢?一件是早晚在員工上下班的時候,一定準時站在廠門口,向經過的每一名員工鞠躬問候;第二件是在上午工作時間,拿上釣魚竿去釣魚休閑,中午回來將釣到的魚拿來為員工改善伙食。從這些行為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的是經營者對員工的關心和感恩,使得每一名員工深受感動,盡職盡責,極大地發(fā)揮個人潛能,所以說:“得人心者得天下”。 牛根生在公司里提出一個“關心下三層”的原則,即關心你的下級、下級的下級、下級的下級的下級。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財動輒幾萬、幾十萬、上百萬。 在牛根生的影響之下,下屬們也開始了散財?shù)男袆樱麄兯扇〉纳⒇敺绞绞嵌喾N多樣的。 在《蒙牛內幕》里有這么一段記載: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這位助手過意不去,象征性地返了2萬元。還是這位主任,2004年初,從個人紅利及年薪中拿出錢,向每位部下發(fā)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獎金。 一位部長,2004年初給每位部下發(fā)了1000元獎金。 一位副總,2004年拿出5萬元給部下買襯衫。 一位副總,2005年提出將個人期權的1/5分給手下。 …… 在蒙牛,除了“上禮下”的主流,也存在著一些“潛流”。由于蒙牛生產基地已經分布到全國15個省級行政區(qū),個別地方難免出現(xiàn)“文化盲點”:親戚悄悄拉來了,結婚偷偷收禮了,客戶送來的好處收下了……對此,紀檢部門查實一起,處理一起。 牛根生用辯證法來解釋蒙牛的這些做法:我為什么要散財?難道我不知道享福?難道我的家人不需要照顧?難道我的親戚不需要接濟?事實上,連我自己都是“負債人”,為了支撐企業(yè)的門面,買車又買房,欠著銀行幾百萬!但是我稱來稱去,我們一家子怎么也重不過任何一“民”,也重不過任何一“軍”。那么,您那一家子呢? 往外拿錢真的就是吃虧嗎?往里撈錢真的就是占便宜嗎?財散人聚,財聚人散。聚的時候,先聚心,后聚人;散的時候,也是先散心,后散人。你把人心搞散了,企業(yè)垮了,到時你還有啥?你的利益還能“可持續(xù)”? 牛根生一再告誡自己的下屬:吃虧是福,占便宜是禍??!這里面是一個“大無”與“大有”的戰(zhàn)略關系,而不是眼前一時一事的簡單“無”與簡單“有”的關系。 讓員工為自己干。在文章《最佳雇主:讓員工“51%給自己干”》中,牛根生寫道: 怎樣才能使員工更快樂?員工給自己干活最快樂。生產隊的社員、國營工廠里的工人,往往越干越不快樂。我們要把給自己干與給社會干結合起來。51%給自己干,其余的給別人干、單位干、國家干、人民干。也就是說,要讓“給自己干”控股。 當然,世界上不可能有100%的為自己干。我們有句話:“要想知道,打個顛倒?!蔽倚r候打零活,給人家砌地,不敢和人家一起吃飯。人家說:“你就在這里吃吧?!庇谑?,受到尊重的那種感覺,仿佛一股暖流通遍全身。之后到了單位,就特別希望領導能夠尊重、關心、重視?,F(xiàn)在反過來想想,我們的員工何嘗不是這樣?所以,我的許多理念,全是體會的,不是背會的。 但有些走上管理層的干部,可能沒有過這樣的體會,或者缺乏“打個顛倒”的家教,所作所為,經常使員工不痛快。 給別人干,稍有不順,往往牢騷滿腹;給自己干,即使賠了,也是有悔無怨。 一些人在大集體中干活的時候,琢磨的是怎么樣多拿一點,少累一點。當他們?yōu)樽约焊傻臅r候,就變成了另一種樣子。 有的人開了一家小店,風里來雨里去,吃飯都沒正點,可是,一年到頭,算來算去,最后又把店關了,說“沒賺錢”;有的好點,沒賺錢賺了點貨……雖然如此,還是很快樂;即使不快樂,也是親近者才知道,對外人絕不說不快樂。與在大集體勞動的時候相比,干活的時間長了,投入也大了,但他還是覺得自己干得有價值。由此,我終于體會到了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在對待個人問題上的差異。最大差異就是:是否讓“為自己干”控股。以前我們既要擔心能力問題,也要擔心態(tài)度問題;實施鄧小平理論后,再也不用擔心“態(tài)度問題”了。 有一年我們雇工程隊處理草坪。工程很急,起初幾天按天數(shù)算工錢,每天最多處理6000平方米。后來加了點兒鄧小平理論,按平方米算工錢。結果,第二天就突破1萬平方米!人還是那些人,機器還是那些機器,草還是那些草,蒙牛還是那個蒙牛,但就因為制度不一樣、態(tài)度不一樣,速度也就不一樣了。 世界上,“虎毒不食子”都不起作用:為了垂簾聽政,可以殺兒;為了奪位,可以弒父。從歷史規(guī)律看,在權力和利益面前,有時連父子關系、兄弟關系都靠不住。所以,我最放心的就是讓員工“為自己干”。 38年前蒙牛成立時就是那么幾條槍,十幾個人。現(xiàn)在,光生產基地就有50多個,各層級負責人上千,員工3萬多人。 高管團隊的直系親屬是不準進企業(yè)的。我們在企業(yè)里的“親人”,就是那些與我們的血統(tǒng)沒有一點瓜葛的人。蒙牛的成長性在世界乳業(yè)中是排名第一的,用中央電視臺的話說,叫做“一頭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這種成長性,最低限度,得靠五個快樂:億萬消費者快樂,千萬股民快樂,百萬奶農快樂,數(shù)十萬銷售隊伍快樂,3萬員工快樂。今后能不能發(fā)展,關鍵看能不能讓他們快樂。 牛根生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又一次講到了“給自己干”的意義:從管理哲學上講,從鄧小平開始,中國式管理的核心就是一句話:讓每個人“為自己干”。不是“為別人干”,不是“為集體干”,也不是“為主義干”,就是“為自己干”。中國的農民是這樣,中國的工人也是這樣;中國的體力勞動者是這樣,中國的腦力勞動者也是這樣。為自己干一般能干好,為別人干一般就干不好。 牛根生用了一個更形象的例子來說明了“讓員工為自己干”的重要意義。 一個做鞋的人,為別人負責是做不好的,為自己負責就能做好。當他“為別人負責”的時候,他的服務對象是泛指的,不特定的,模糊的,由于他的服務對象的模糊性,他在工作中的動機就不是強烈的,感情就不是具體的,思維就不是深刻的,責任意識就是松懈的。當他“為自己負責”的時候,他的服務對象就是活生生的自己:做不好就沒人買,砸了牌子就賣不上好價錢,丟了工作就無以養(yǎng)活一家老小——這時候,他的動機足夠強烈,他的智慧強力發(fā)揮,他的責任意識是緊繃的。所以,首先“為自己負責”,然后才能“為別人負責”。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