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是羽絨服品牌最后一個旺月,一月銷售的成敗,決定了羽絨服銷售全年成敗的一半。過完一月份,羽絨服開始進入淡季,因此,一月份的銷售會影響整年銷售及最終的庫存情況。于是,促銷、激勵……對業(yè)績沖擊有利的“武器”都集中開火了。
然而,如果促銷策劃不合理,業(yè)績提升不但不明顯,還讓顧客感受又在打折,從而降低品牌忠誠度;如果激勵機制不科學(xué),即使花了錢,也未必能提升業(yè)績,甚至還會激發(fā)矛盾。
多數(shù)店鋪的提成方式,是跟目標(biāo)完成率掛勾的。比方說,目標(biāo)達成率為70%以下0提成,目標(biāo)達成率為70%-90%的提成2%……(如表1所示)。
表1:多數(shù)店鋪實行的提成制度
完成率越高、拿到的提成就越高,這種思維模式是鼓勵員工完成更多。想一想員工也愿意做的更多,因為你上一個臺階,只需要多一點點業(yè)績,提成卻可以拿到更多。我們以10萬目標(biāo)銷售額為例,來看看完成不同比例的提成吧(如表2所示)。
表2:每差5000元的提成差距(單位:元)
表2所表達的是規(guī)則制定者的心態(tài),我們以第二個達成率(88%和93%)對比為例,在制定之初,制定者會分析:如果員工正常工作的狀態(tài)下可以做到88000元銷售業(yè)績的話,他的提成為1760元,如果他們稍微再努力一點、多銷售5000元的話,他們的提成則會翻1.58倍、增加1030元,這5000元部分的銷售額的提成,竟然超過20%。
“如果我是員工,我沒有理由不在月底的最后幾天沖刺一下,再多賣5000塊。”這是制定者的想法。
筆者曾在12月底到一家羽絨服品牌的總部參加1月份的激勵機制制定會議。會議想要達到的目的,是希望員工超額完成原定的個人目標(biāo),從而使得每一家店鋪的總目標(biāo)都能夠超額完成(備注:該公司各店鋪的月度目標(biāo)是提前一年全部制定好的)。一開始,大部分公司高管的思路與上面所述的提成制度基本相同——達到相應(yīng)的完成率,給予不同的獎金。根據(jù)公司的預(yù)算,1月份的激勵機制如表3所示:
表3:最初的激勵機制設(shè)想
這項激勵機制是從12月底開始的周激勵機制,持續(xù)到次年1月底一共有五次,并且如果月度達到相應(yīng)完成率,還有一次。這樣的話,如果五個星期和整月都完成最高,員工最高可以獲得3000元的獎金。再加上上面所述的提成制度,提成比例也會相應(yīng)達到最高,這樣年前最后一個月員工的工資可能會達到近萬元。在會議中,很多高管認為,“如果是我的話,我也會拼最后一個月,因為接下來將進入羽絨服銷售的淡季,就不會那么累了?!倍鴤€人周目標(biāo)本身不高,這樣每相差10%可能只是1件衣服的事情,一周多賣1件衣服,這是多少容易的事情啊。
人們往往會犯一個錯誤——缺乏換位思考的意識。制定者認為,我給的已經(jīng)非常多了??墒菃T工的想法是什么呢?“老板只是畫一個餅而已,我根本得不到?!?/p>
在提成制度當(dāng)中,老板看到的是每多賣5000塊可以多拿到的提成,而員工的注意焦點是,“我能完成70%嗎?”“萬一完不成70%怎么辦?”“老板的目標(biāo)是不是訂得太高了?”“要是這個月0提成,下個月我辭職算了”……
在這項最初的激勵機制當(dāng)中,高管們認為,每個星期員工每多賣1-2件衣服,完成率就可以多10%,獎金可以多拿100元,這就相當(dāng)于每件衣服除了正常的提成外,還可以再拿50元獎金。而員工的關(guān)注焦點是,“目標(biāo)這么高,100%無法實現(xiàn),怎么可能超額完成呢?”
不論是一般店鋪的提成制度,還是品牌公司最初的激勵機制設(shè)想,在員工看來,就是“你有你的激勵機制,我有我拿不到的理由?!奔墑e高的獎勵最后形同虛設(shè),甚至?xí)屢恍﹩T工覺得,這根本就是畫大餅,不可能完成的,起到反作用。
設(shè)置了激勵機制,就要讓員工達到,并且是每一次都有人拿到,至少是部分優(yōu)秀的員工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