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曾經(jīng)來過三個美麗的靈魂,一位靈魂選擇成為滿臉皺紋,一輩子只有三套衣服的窮修女;一位靈魂選擇成為因扮演公主角色而傾倒眾生的明星,一位靈魂選擇成為高貴但是紅顏薄命的王妃。
無論這些美麗的靈魂們作出了怎樣的選擇,她們看起來都一樣的羞澀和纖弱;哪怕在微笑的時候,她們的眼神里也含著淡淡的憂愁,那里面藏著一份深深的慈悲;她們最終都選擇了慈善事業(yè),為苦難中的人們點燃愛與光明。
然后,她們好象是約好了一樣,幾乎在同一個時期離開這個世界,其中年齡最大的修女選擇最后一個離開,因為她要為先離去的兩位天使做完臨終祈禱。
整個世界都曾被她們的微笑給照亮過,所以當她們于上世紀的90年代紛紛離去的時候,整個世界都為她們流下了疼惜的淚水……
直到現(xiàn)在,我們依然深深地懷念她們——特蕾莎修女(1910——1997)、奧黛麗·赫本(1929——1993)、戴安娜王妃(1961——1997)
第一個靈魂
一顆純潔的心,會自由地給予,自由地愛,直至它受到創(chuàng)傷。
1948年的某一天,三十六歲的她脫下了穿了近二十年的修女服,決定去最貧窮的地方為最苦難的人們服務。當羅蕾托修道院的門在她身后關上的時候,她含著淚水對基督說:“主啊,除了你,沒人支持我。我聽從你的召喚。千萬別丟下我?!?
她披上粗糙的帶藍色飾邊的白色紗麗,默誦著玫瑰經(jīng),從加爾各答的貧民窟中最細小的事情做起。她看到無家可歸的人——被拋棄的父母或兒童,他們大都失去知覺或不能動彈,全都是些可憐的沒人收留的窮人。他們整日挨餓,疾病纏身,奄奄一息,很快就會在路邊死去,就像落入火中的昆蟲。
她看到饑餓的人所渴求的,不單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單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單是牢固的房子。即使是那些物質(zhì)豐裕的人,也都在追求愛、關懷、接納及認同。也正是因為缺乏關愛、仁慈和體恤之心,所以人們的內(nèi)心才極度痛苦。
她看到除了貧窮和饑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孤獨也是一種饑餓,是期待溫暖愛心的饑餓。
剛開始的時候,身上只有5個盧比的她不是沒有消極的時候:“我什么事也做不成。我一點兒用都沒有,像一個沒底的水桶,一無是處?!彼^望而無助地向基督祈禱:“我看不到任何希望,我是在黑暗中摸索。主,給我光明吧。”
但是她又自言自語道:“病人需要照顧。被拋棄的人需要收容。要讓每個人都知道他們是神的子民。我要在窮人中間生活,全心全力幫助他們。”
她明白了,要驅除黑暗,需要運用純潔的心靈力量。她把她的收容中心起名為“純潔之心”。
她始終從最微小的事情做起。在街頭,這個瘦小的修女親手握住快要橫死的窮人的手,默默地祈禱,給他們臨終前最后一絲溫暖,讓他們含著微笑離開這個殘酷的世界。她給柬埔寨內(nèi)戰(zhàn)中被炸掉雙腿的難民送去輪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細心地從難民潰爛的傷口中撿出蛆蟲,親切地撫摸麻風病人的殘肢。
你可以想像當一個走投無路的人在臨終的時刻被如此善舉所擁抱時的感動。
上至宗教,下至麻瘋病人,都被她的芬芳氣息所吸引。每當她到麻瘋病院探訪麻瘋病人時,病人都會圍繞著她。
當她彎身撫抱垂死的麻瘋病人時,她看到的是“一個戴著困厄面具的基督”。大多數(shù)人認為印度人口過剩,何必多費氣力挽救那些瀕臨死亡的兒童,她對此并不作答,只是用手舉起其中一個瘦弱不堪的女嬰,滿懷信心地說道:
“你看,這里面有生命。”
她就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特蕾莎修女,她的仁愛教會從開始的三個人到現(xiàn)在已有了3500多位修女,400多位修士,2000多位義工,169個教育機構,1369個診所和755個修道院,并且遍布世界各地。
有關檔案顯示:特蕾莎修女的“純潔之心”收容所曾經(jīng)收留過69600個無家可歸的垂危者,其中半數(shù)以上的人在修女們的悉心照料下安然離世。
第二個靈魂
女人的美麗不在于外表,真正的美麗折射于一個女人的靈魂深處。在于親切的給予和熱情。
她像一顆碗豆上的公主,有著舉世無雙的輕盈。雖然上帝也樂于親吻她的臉頰,但是這并沒有讓她幸免于人間的苦難。
她在二戰(zhàn)中長大,六歲時父親就拋下了她和她的母親,她們母女身無分文,又趕上了饑荒,幾乎被餓死。
所以她理解貧窮,理解饑餓,也理解什么是被遺棄。
正是因為她理解,所以她才會在扮演完公主、貴婦和絕代佳人之后,有了這樣慈悲的轉身。她從《羅馬假日》中走出來,從《窈窕淑女》中走出來,從好萊塢艷光四射的舞臺上走下來,她走向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成為親善大使;她走向索馬里、埃塞俄比亞、盧旺達這些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國度。
她來到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們中間,她看到在這些孩子的眼中,一碗玉米粥都是非常寶貴的;她看到一個雙目失明的小女孩沿著籬笆摸索著前進的道路,身上穿著一件破爛不堪的藍色衣服,一大群蒼蠅和不知名的昆蟲圍著她飛來飛去。她一下子落淚了,這個小女孩是索馬里兒童悲慘生活的象征:這些孩子被這個世界遺棄了。
“還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這幾乎成為了她接受所有采訪和演說時的開場白?!斑€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還有什么比人類的生存更重要?在人的一生中,還有什么比童年時的愛、溫暖、關懷、食物、教育更重要?
她還提醒大家說,在我們這星球上居住的56億人口中,30億人每天花銷不到2美元,2億人花銷不到1美元,15億人連水也喝不上。這意味著,9億人生活在一個世界,47億人則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她常常深思,我們能做些什么嗎?
“他們的孩子死于饑餓,我們的孩子忙著減肥,這就是我們的世界嗎?”
她沉痛地問道:“你痛過嗎?如果有,你一定記得如何用止痛藥去消除疼痛。而生活在發(fā)展中國家的47億人,正在經(jīng)歷著另外一種痛苦:失去親人、饑餓、病痛、干旱、地震、戰(zhàn)爭、賣淫、酷刑等。但同時,他們也在盡力地維持自己的尊嚴?!?
她用她的光芒和力量,把人們的目光帶到這些受苦受難的孩子們的身上,讓全世界的人們可以通過傳媒直接看到這些被種族歧視、隔離、屠殺和瀕臨死亡的饑民。
當她為成千上萬個不幸的孩子奔走的時候,她也從她不幸的童年和兩次不幸的婚姻中走出來,她是好萊塢明星中唯一沒有找過任何心理治療師,也沒有產(chǎn)生過精神崩潰和抑郁癥的高知名度和高成就人士,而高知名度和高成就人群歷來就是精神疾病和自殺頻發(fā)的高危人群。
在這條慈悲之路上,她遇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她的第三任丈夫羅伯特·沃德斯一直陪伴她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就是天生麗質(zhì),帶著公主之冠的奧黛麗·赫本。
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得知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福。雖然修女們的禱告聲傳遍了世界各地,但是她還是在睡夢中輕輕地飛走了。
她去世一年之后,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一個全球性非盈利性組織,在紐約創(chuàng)立,基金會將繼續(xù)奧黛麗·赫本在兒童受虐及苦難狀況方面的事業(yè)。
如今,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擁有許多的不同的項目,而且數(shù)量仍在不斷增加。
第三個靈魂
哪里有痛苦,哪里就是我想去的地方,哪里就是我要盡全力的地方
經(jīng)過了十多年坎坷不幸的皇室婚姻,美麗的王妃把她憂郁的目光投向了慈善事業(yè)。
多少年以來,她認為自己毫無價值,除了長相不錯之外,她覺得自己只是個時裝明星,對這個世界毫無用處。十多年了,她一直夢想的王子的愛情只不過是一場宮廷鬧劇。
當一切都破滅以后,她終于明白了,她的傾國之貌沒有讓她比別的女人更幸福一些,而她的價值也不僅僅只是美貌,她還可以運用自己王妃的身份,用她的愛去撫慰那些不幸中的人們。
她脫下了長長的白手套,那白手套幾乎是白金漢宮女性的標志,代表著高貴、矜持和距離。而現(xiàn)在的她卻不再管那一套,她坦然地用那雙纖細的手,握住無數(shù)雙熱情的手,渴望的手;那一雙雙手,溫暖的、潮濕的、冰涼的、干燥的、柔和的、強有力的,她都坦然的握住了。
她的那張在醫(yī)院中用不戴手套的雙手擁抱一個瀕死艾滋病患者的照片則傳遍了整個世界。這種簡單而深沉的同情心照亮了歧視與恐懼,她用她的愛令世界改變了對待艾滋病人的態(tài)度。
在倫敦寒冷的冬天,她協(xié)同羅馬天主教紅衣主教巴茲爾·休姆一起,7次微服探視流浪漢收容所。那里都是一些無家可歸的青少年,不少是因為酗酒、吸毒而被收容;
她在尼泊爾訪問的時候,她坦然地與麻瘋病人握手。她用她的行動說明,麻瘋病人也是人,那些扭曲的手指后面,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她下苦功夫學習啞語,為英國聾啞協(xié)會籌募資金。純真的聾啞孩子們很快就愛上了她,他們用手從前至后地掠過頭發(fā),勾勒出她向后梳的優(yōu)雅發(fā)型。
當她投身到反地雷運動中時,人們發(fā)現(xiàn)此時的她與曾經(jīng)的她完全不同,她不再是美貌高貴但是憂郁無助的王妃,而是呼吁人類和平的女戰(zhàn)士。她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毫無顧忌地投身到慈善事業(yè)中。她是平民的女兒,她要與真實的生活在一起。
她所選擇的路,絕不平坦,路上多的是瀕臨垂危和受苦受難的人。但是她懂得他們,因為她自己也曾有過一長段灰暗的日子,經(jīng)歷過最痛苦的時刻。那份曾支持過她的精神力量,化成更大的恩慈來支持更多受難的人們。
“要救助他人,先得自己受苦?!碧乩偕夼脑挘羁痰仡I會到了。
的確,作為王妃的她,至死都沒有得到過查爾斯王子的愛情,但是她沒有把這痛苦變?yōu)槌鸷?,而是轉化成了對于處于同樣困境中的人們的同情、理解和幫助。
并且她也讓整個世界看到:她最美的時候并不是她在童話的婚禮上,而是當她親吻智障兒童和擁抱艾滋病晚期患者的時候。她令世人永遠無法忘懷的并不僅僅因為她是一位美麗的王妃,而在于她曾經(jīng)真正的愛與奉獻過。
她不再是除了穿衣時尚品味之外,什么都不懂的無用之人,而是一個從自身痛苦經(jīng)驗中成長,又為其他痛苦的生命送去快樂的使者。每一句友善的話,每一個友好的舉止,都會讓她得到莫大的滿足。她在拯救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自己。
在慈善事業(yè)的路上,她與特蕾莎修女相遇并成為了好朋友,甚至當她因車禍罹難下葬的時候,她的手中仍然拿著一串特蕾莎修女送給她的念珠。
(如同一個巧合一般,在她去世六天之后,特蕾莎修女也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她潔白的墓志銘上寫著:
“沒有什么比幫助社會上最羸弱無助的人會給我?guī)砀蟮目鞓?。這是我生活的內(nèi)容和追求,是命運的安排。無論什么人遭遇不幸,都可以向我發(fā)出呼喚:無論他們遠在何方,我都將飛奔而去?!?
她就是美麗的戴安娜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