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構架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構架是在分析文化差異時引用最多的方法之一,這一構架確定了6項基本的文化維度:與環(huán)境的關系,時間取向,人的本質(zhì),活動取向,責任中心和空間概念。
6項基本的文化維度
與環(huán)境的關系
人們是屈從于環(huán)境,還是與環(huán)境保持和諧關系,抑或能夠控制環(huán)境?在很多中東國家中,人們把生活視為命中注定的事情。當什么事情發(fā)生了,他們傾向于認為是“主的旨意”。相反,美國人和加拿大人則相信他們能夠控制自然。比如,他們愿意每年花費上億經(jīng)費從事癌癥研究,因為他們相信可以找到癌癥的病因,發(fā)現(xiàn)癌癥的治療辦法,最終消除這種疾病。
介于兩個極端之間的是一種更為中立的看法,即希望尋求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比如,很多遠東國家的人們,對待環(huán)境的做法就是以它為中心活動。
可以預期這些對待環(huán)境的不同看法會影響到組織的實踐活動。我們以目標設置為例說明。在屈從環(huán)境的社會中,目標的設置并不普遍。如果你相信人們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不可能做很多事,那有什么必要設定它呢?在一個與環(huán)境保持和諧的社會中,可能會使用目標,但人們預期到它會發(fā)生偏差,并且對未能達到目標的懲罰也是極輕的;而在一個控制環(huán)境的社會中,廣泛地應用著目標,人們希望實現(xiàn)這些目標,并對未能達到目標的懲罰也是很嚴重的。
時間取向
文化注重的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不同的社會對時間的價值觀也不一樣。比如,西方文化把時間看作一種緊缺的資源。“時間就是金錢”而且必須高效利用。美國人關注的是現(xiàn)在和近期未來。你可以在績效評估的短期取向中看到這一點,典型的北美組織每6個月或一年對員工進行一次評估。相反,日本人則以一種更長遠的觀點看待時間,并且也在他們的績效評估方法中得到反映。日本的工人常常用10年以上的時間來證明他們的價值。
還有一些文化對時間持另一種觀點:他們關注的是過去。比如,意大利人就追隨著他們的傳統(tǒng),并尋求保護他們歷史的實踐活動。
對不同文化的時間取向的了解能夠幫助你對下面這些問題有所認識:最后期限的重要程度,是否普遍采用長期計劃,工作任務安排的時間范圍以及構成遲到的原因。比如,它可以解釋為什么美國人熱衷于安排和維持約會,還可以解釋為什么并不是每個社會都像北美人那樣迷戀節(jié)省時間中設備,如記事本、晝夜郵寄服務、汽車電話、電子郵件和傳真機等。
人的本質(zhì)
文化把人視為善的、惡的,還是兩者的混合物?在很多發(fā)展中國家,人們認為自己本質(zhì)上是誠實和可信的,然而朝鮮則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非常邪惡的。北美人的看法傾向于在二者之間,他們認為人本質(zhì)上是好的,但必須謹慎小心才能不被利用。
你可以看到文化中對人本質(zhì)的看法如何影響到管理者主要的領導風格。如果國家關注的是人的邪惡一面,則采用更為專制的風格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
而在強調(diào)信任價值觀的文化中,參與甚至自由放任的領導風格占主流;在混合型文化中,領導風格可能會重視參與,但同時擁有嚴格的控制手段以迅速識別違規(guī)行為。
活動取向
一些文化重視做事或活動,他們強調(diào)成就;另一些文化重視存在或即時享樂,他們強調(diào)體驗生活并尋求對欲望的滿足;還有一些文化重視控制,他們強調(diào)使自己遠離物質(zhì)而約束欲望。
北美人生活在做事取向的社會中。他們工作勤奮,并希望因為自己的成就而獲得晉升、加薪以及其他方式的認可。相反,墨西哥人則是存在取向。在這種文化中,下午的午睡時間總是步履緩慢,他們還強調(diào)即時享樂。法國則是控制取向,并且強調(diào)理性和邏輯。
對文化中活動取向的理解能使你認識到這樣一些問題:人們是怎樣對待工作和娛樂的;人們是如何作出決策的;人們在獎勵分配上使用的是什么標準。
比如,在存在取向占主導地位的文化中,決策很可能是情緒型的;相反,在做事取向和控制取向的文化中,決策很可能分別強調(diào)實證和理性。
責任中心
文化還可以按照對他人幸福的責任而分類。比如,美國人是高度個人主義的,他們使用個人特點和個人成就來定義自己,他們相信一個人的責任是照顧好自己。而馬來西亞人和以色列人更注重于群體。比如,在以色列集體農(nóng)場中,人們共同工作,共享獎勵。他們看重的是群體的和諧、統(tǒng)一和忠誠。英國人和法國人則遵循另一個取向,他們依賴于等級關系,這些國家中的群體分成不同的層次等級,每個群體的地位保持穩(wěn)定,不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等級社會傾向于實行貴族統(tǒng)治。
文化的這一維度對于組織中的工作設計、決策方法、溝通類型、獎勵系統(tǒng)和選拔活動有著重要影響。比如,在個人主義社會中的選拔重視的是個人成就。而在群體社會中,能與他人很好地合作則可能最為重要。在等級社會中,選拔決策以候選人的社會等級為基礎。這一維度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在美國個人簡歷(在此列出了個人成就)十分流行,而對裙帶關系(聘用自己的親戚)持消極意見。
空間概念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構架的最后一個維度與空間的擁有有關。一些文化非常開放,并公開從事商業(yè)活動。另一些極端的文化則極為重視讓事情在私下進行。大多數(shù)社會是兩個極端的混合物,并落在某一處中間位置上。
日本的組織表現(xiàn)出他們社會的公開特性。那里幾乎沒有私人辦公室。經(jīng)理和操作工人在同一間屋子里、在中間不分隔的桌子上辦公。北美人的公司也反應出他們文化的價值觀。他們通過一個人使用的辦公室和擁有的秘密來反映這個人的地位。重要會議都要在關著門的房間里進行。空間常常是除本人之外其他人無權使用的。在具有混和取向的社會中,隱私和公開也是交融在一起的。
比如,這里可能擁有很大的辦公室,但墻卻僅1.5米一1.8米高,因而創(chuàng)設了“有限的隱私”。在空間概念方面的這些差異中,對于組織管理,如工作設計與溝通,都有著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