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是一個執(zhí)行假象,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人在實際工作中,當你以為你自己是在執(zhí)行的時候,其實是在完成任務,而不是執(zhí)行,因為你沒有結果!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而對任務負責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完成任務≠結果。
不同薪金的差別
在東海岸的某一商業(yè)街,有一家著名的皮毛公司。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中有三兄弟。
有一天,她們的父親要求見總經(jīng)理,原因是他不明白為何三兄弟的薪水不同?大兒子的周薪是350美元,小兒子的周薪是250美元,二兒子的周薪是200美元。
總經(jīng)理默默地聽三兄弟的父親說完,然后說:“我現(xiàn)在叫他們三人作相同的事情,你只要看他們的表現(xiàn),就可以知道答案了?!?/span>
總經(jīng)理先對二兒子說:
“現(xiàn)在請你去調查停泊在港邊的紅色的船。船上的毛皮的數(shù)量、價格和品質,你都要詳細地記錄下來,并盡快給我答復。”
二兒子將工作內容抄了下來后,就離開了。5分鐘后,他又出現(xiàn)在總經(jīng)理辦公室。
二兒子因為總經(jīng)理命令他要盡快,所以他就利用電話詢問:一通電話就完成了他的任務。
總經(jīng)理再把小兒子叫來,并吩咐他做同一件事情。
小兒子在一個小時后,回到總經(jīng)理辦公室。一邊擦汗一邊解釋說,他是坐公車往返,并且將船上的貨物數(shù)量、品質等詳細報告出來。
總經(jīng)理再把大兒子找來,先把小兒子報告的內容告訴他,然后吩咐他再去詳細調查。大兒子說可能要花點時間,然后就離開了。
3小時后,大兒子回到公司。
大兒子首先重復報告了小兒子的報告內容,然后說,他已將船上最有價值的貨品詳細記錄下來,為了方便總經(jīng)理和貨主定契約,他已請貨主明天上午10點到公司來一趟?;爻讨校值狡渌麅杉颐す驹儐柫素浀钠焚|、價格,并請可以作成買賣的公司負責人明天上午11點到公司。
這時,總經(jīng)理和父親會心一笑。
大兒子顯然是現(xiàn)在所有公司正在尋找的千里馬,因為他不僅懂得怎樣去完成一項任務,并且給為老板、公司創(chuàng)造了價值——給出結果!
這時,有人也許會感到迷惑:完成任務不就是有結果了嗎?
這就是任務這一假象迷惑人的地方:完成任務不是結果,不僅不是結果,而且是結果的大敵。
完成任務,只是一個執(zhí)行假象
任務是一個執(zhí)行假象,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人在實際工作中,當你以為你自己是在執(zhí)行的時候,其實是在完成任務,而不是執(zhí)行。
所以,我們“不結果”。
其實,我們從執(zhí)行的基本邏輯出發(fā),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完成任務”的欺騙之處:當你被安排了一個任務的時候,你的老板實際上是想要一個結果。于是,你忽略了一個心理學上的小陷阱:接受任務的你事實上并不會這么認為,既然接受的是任務,那么你就對任務負責,而不是對結果負責。
遺憾的是:完成任務≠結果!
要結果,而不是完成任務
于是,就有了眾多老板們的心病:許多人完成了我們要求他做的任務,但卻并不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同樣,這也是員工們的疑惑:我這么努力,“圓滿”完成任務,為什么老板還是不滿意?
因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和老板這種“完成任務”和“需要結果”的心理就產(chǎn)生了一定的誤差偏移,這也正是兩者間最大的隔閡所在。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若你是領導,你安排下屬打電話通知銷售部長參加一個緊急會議,實際上你要的是銷售部長實際參加會議,這才是你想要的結果。
但是,往往事與愿違,讓我們設想一下真實的執(zhí)行過程。
如果下屬把通知銷售部長開會,當成結果而不是任務,會是什么情況?打了電話通知了銷售部長,并不能確保銷售部長參加開會。要確保銷售部長參加會議,至少在開會前要確認一下銷售部長的時間有沒有變動?最好還要在開會前十分鐘或更多一點時間,提醒一下銷售部長應該出發(fā)了。
但在接受任務的人看來,卻不是這樣,在他那里,他只要打了電話,就算完成了任務,至于來不來那是對方的事。
若是后者,則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
(1)隔閡一:銷售部長真的參加了會議,你說這是誰的功勞?打電話的下屬完全可以說是他的,結果在他的個人總結中,就會有一條:“總是按時完成上級交待的任務”,你還沒話說!
(2)隔閡二:銷售部長沒有參加會議,下屬會擺出一大堆理由說明這不是他的責任,你得不到結果。
這就是在現(xiàn)實工作中為什么我們總是得不到結果的癥結所在。
原因就在于現(xiàn)實工作中,我們常常被“完成任務”這類完美的執(zhí)行假象所迷惑。我們不明白:完成任務往往只是實現(xiàn)了部分結果,有時候甚至只是結果剛剛開始,但在因果邏輯上,他的確已經(jīng)完成“任務”了(比如打電話),可又沒有達到你的要求。這種矛盾會導致下屬甚至整個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責任,下屬找理由對付你,你找理由對付你的老板或其它人,因為只要完成了任務,我們就有一萬個理由來說明,沒有完成結果不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而對任務負責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
公司大了之后,職位就多,員工多了之后,部門就多。職位和部門一多,程序就往往會代替了結果,組織層級就會代替客戶價值,于是任務往往就會迷惑我們的眼睛,于是就有了無數(shù)可以開脫責任的理由:你看他已經(jīng)盡力了,他已經(jīng)努力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等等。
如果我們要致力于打造一個強大執(zhí)行力的團隊,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執(zhí)行型人才,那么請記住,執(zhí)行永遠都只有一個主題:執(zhí)行是要結果而不是完成任務。我們永遠都要鎖定結果這一目標,而不是任務這一程序,完成任務≠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