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宏斌,鄧宏斌講師,鄧宏斌聯(lián)系方式,鄧宏斌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教練型講師 實戰(zhàn)型學者
52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鄧宏斌:“后勞動關系”階段“強/弱關系”視角下的離職員工管理
2016-01-20 17242

(原文已發(fā)表于《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3年第5期)

內容摘要  文章將離職意向、離職過程和離職之后三個時期納入后勞動關系階段,剖析了后勞動關系/弱關系基礎,探討了/弱關系視角下的離職員工管理策略。

    后勞動關系  /弱關系  離職員工管理

經濟社會轉型期,員工離職已成為常態(tài)。如果從勞動關系的時間演化順序,可以將離職意向、離職過程和離職之后三個時期,統(tǒng)一界定為后勞動關系階段。雖然,員工離職以后與企業(yè)之間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勞動關系,但將其納入到后勞動關系,對于采取更有效的離職員工管理,改善勞動關系管理理念有積極意義。后勞動關系階段,員工擁有的各種社會關系發(fā)生了微妙變化。那么,作為社會人的員工,其離職能不能從強關系弱關系視角進行分析?/弱關系理論又能為后勞動關系的改善提供何種借鑒?這確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強/弱關系”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根據人際關系的強度,從彼此的時間花費、情感投入、親密程度和互惠交換四個標準,將人際紐帶界定為強關系弱關系。并認為,相關行為主體時間和情感投入多,親密程度高、互惠交換頻繁的關系屬于強關系,反之則是弱關系。依據格氏的觀點,組織內部的人際紐帶以強關系為主,以弱關系為輔;不同組織或群體之間的人際紐帶以弱關系為主,以強關系為輔。信息的有效性,成為/弱關系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格氏斷言,雖然不是所有的弱關系都能充當信息橋,但能夠充當信息橋的必定是弱關系。林南進一步認為,關系網絡作為一種動員資源的渠道,弱關系在這一網絡內,增大了不同階層之間社會資源互換的可能性。與國外學者突出弱關系作用相比,邊燕杰的大量研究表明,華人社會中強關系在個體工作決策方面更有影響?,F(xiàn)有研究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強關系弱關系哪類因素對個體工作決策影響更明顯。但至少可以判定,/弱關系能夠明顯影響個體工作決策。

二、“后勞動關系”的“強/弱關系”基礎

后勞動關系階段,負向情感逐漸積累,矛盾不斷醞釀,勞動關系破裂的可能性隨之增大,之前建立的強關系弱關系,必然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變動,并進一步影響后勞動關系的狀況。

(一)離職意向與“強關系”的無奈

案例A 張平碩士畢業(yè)之后,進入了一個有很多同校校友任教的民辦高校。更因相似的專業(yè)背景,使得她所任教的二級學院里,就有好幾個師兄師姐。高年級學長變?yōu)橥拢瑹o疑讓初來乍到的張平對未來的工作狀況充滿信心。但這種心情很快被第一個月的實際薪資所破壞:社保扣款和一些沒有人事先告知的莫名其妙薪資計算方法,使得早前許諾的薪資與實際薪資之間產生較大差距。這一問題,張平幾經周折也沒有獲得一個權威解答。后來,同單位校友也透露出對類似薪資經歷的不滿。但是,直接管理者的支持性領導風格和校友之間的溫情,讓張平逐漸淡化了對薪資問題及組織制度的不愉快。然而,在一次監(jiān)考中,由于試卷密封錯誤,高層跨級領導面對張平的誠懇認錯,依然在公眾場合用臟話出口傷人,這讓張平自尊心受挫的同時,對一部分管理者以及組織,徹底心灰意冷,并開始考慮離職。

解決離職問題,必須從控制離職意向開始。在這個案例中,從格蘭諾維特/弱關系的四個標準看,張平與組織內校友及直接管理者之間形成了強關系,與跨級領導之間形成了弱關系學緣關系形成了張平的非正式組織,并促使張平建立了初步的組織認同感。同時,直接管理者的支持性領導風格使上下級之間的關系逐漸增強。一定程度上,強關系增進了個體對不滿情緒的耐受力。案例中,強關系的情感支持性作用,甚至使個體與組織之間的矛盾緩和,并遏制離職意向的產生。與此同時,無論是負向情感,還是正向情感,都更容易在非正式組織中被傳播、感染和接受。

/弱關系視角看,當強關系的修復能力小于弱關系的破壞能力時,離職意向便會擴大。案例中,張平從跨級領導那里看到組織高層的辱虐管理行為,而這類行為對組織管理風格的負面暗示性效果,遠遠大于直接管理者支持性領導風格所帶來的正面效果。此外,制度的不透明、對新員工關懷不細致、工作問題解決不及時、組織內部誤會化解不充分、職業(yè)發(fā)展瓶頸等因素,都會對組織內部的/弱關系形成負面影響。對于新員工來說,還會由于在新組織中未能及時構建強關系,且原有強關系受空間距離等因素(如遠離親友的孤獨感)的影響受到損傷和限制,而產生離職意向。另外,如果企業(yè)缺乏良性的管理體制,那么企業(yè)內部原有的強關系還會對新形成的弱關系進行排斥,從而促使新員工產生離職意向。而外部就業(yè)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則會進一步強化個體的離職意向。

(二)離職行為與“強關系”的失效

案例B 經過反復權衡,李明還是決定辭職。原本計劃平靜的離開,但因為辦理離職手續(xù)的問題,卻使他與這個曾經為之服務3年的組織反目成仇:以往與人力資源部門之間關系融洽,現(xiàn)在他們突然變的冷若冰霜;以前同事們熱情友善,現(xiàn)在卻變的拒人千里;而他所信賴領導的臨別贈言,則更像是誡勉談話。辦理離職手續(xù)的三天之中,員工卡第一時間被停掉,宿舍的門禁系統(tǒng)進不去,當天就要流離失所;物品交接則更像是對犯罪分子的檢察偵辦……

當離職行為發(fā)生時,顯示組織內部的強關系在降低離職意向方面失效。任何傲慢的言行,都可能被離職員工視為刁難。好聚好散,如果離職過程處理不當,不但離職員工與組織之間僅存的強關系被消減,而且弱關系也會消失。案例B中,人力資源部門的離職處置方式、同事的冷漠、主管領導的離職面談,都存在較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如果離職已成定局,那么共事不成感情在。原組織在員工離職過程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破壞了組織長期經營的內部公眾關系。從長遠看,離職員工有可能帶來新的客戶、市場機會、人才推薦,甚至還會重新回到企業(yè)服務。因此,一刀兩斷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離職面談過程中,如果對于員工以往的工作成績缺乏必要的肯定,那么會抑制離職員工對原組織的眷戀和后續(xù)感情投入。離職面談的三大主旋律應該是咨詢、傾聽、挽留。對于放棄離職的員工來說,有利于修復和增進強關系;如果員工去意已決,則可以促使受損的強關系”,順利的過渡為有效的弱關系。認真的咨詢和傾聽離職員工的看法、建議和批評,對組織經營管理有建設意義,并且可增進組織的正面形象。

(三)離職后的關系矛盾——強關系?弱關系?

案例C 王偉從某公司離職已有2年,但他發(fā)現(xiàn),他經常與該公司存在“交集”。每年的公司慶生活動”,像他這樣曾經在這里工作過的員工,以及在崗員工、聘請的外部專家、合作伙伴等都會被作為企友獲得邀請,除了美食、抽獎和自編自演文藝節(jié)目之外,相關領域資深學者的專題報告會,更提供了許多新鮮的前沿資訊;與新老企友的交流,拓寬了他的人際關系網絡;還有許多企友,對公司慶生活動進行不同形式的自愿贊助;企友之間一些合作項目也會產生。此外,公司組建了企友會,專門負責組織與企友之間的聯(lián)系;制作企友通訊錄,在增進企友聯(lián)系便利性的同時,增強企友之間的家庭成員感;建立企友會網站,并與公司官方網站鏈接,跟蹤報道企友工作動態(tài);而企友會QQ群,則使相關資訊輕松快捷的在企友之間傳遞;同時,每三個月左右都會收到企友會發(fā)來的電子簡訊,包含公司動態(tài)、媒體報道、企友動態(tài)等內容,電子簡訊內空以標題+超鏈接的形式與相關網站鏈接,內容充實且簡潔。另外,活躍在不同領域的企友也積極為公司的業(yè)務開展提供便利。

員工離職后的管理,應該基于弱關系這一事實。按照格氏的觀點,勞動力市場鑲嵌于社會結構之中。強關系”主要存在于群體內部,弱關系”主要存在于群體之間。離職員工在工作轉換過程中,與原組織已不可能保持不變的/弱關系。離職之后,由于互動頻率的降低,逐漸影響彼此的情感投入、親密程度和互惠交換。僅存的強關系逐漸被弱關系所取代。而弱關系的信息橋角色,卻能夠使處在此關系網絡中的主體獲得溢出收益。案例C中公司的一系列作法,正是利用弱關系的信息橋作用,正視互動頻率降低、情感投入減少、親密程度減弱這一實事,從改善互惠交換入手維護弱關系。通過企友會這一非官方的組織,主動為離職后員工與原組織之間開辟互動平臺。在這一平臺上,強關系獲得修復,弱關系獲得發(fā)展。并且,通過企友會的橋梁作用,構建了一個外部公眾準確深入了解組織動態(tài)的機會。同時,如果在員工離職過程中強關系受損,那么通過非正式第三方進行關系修復,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尷尬。

分布廣泛的弱關系,對于組織擴展自己的社會資源有重要意義。案例C中,原公司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改善離職員工之間的弱關系,突出了弱關系的紐帶作用。在員工對專業(yè)的忠誠優(yōu)于對組織的忠誠背景之下,社會流動加大了個體工作轉換的空間,弱關系的信息橋作用將越來越突出。此外,科技創(chuàng)新節(jié)約了溝通的時間成本,使得弱關系的維系更為便利。

三、因勢利導:離職員工管理的“強/弱關系”策略選擇

后勞動關系階段的管理策略,必須順應/弱關系變化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有效調動強關系弱關系的獨特作用,以修復和疏導為主,提高離職員工管理有效性。企業(yè)在完善勞動關系管理機制的基礎上,確立專業(yè)的工作人員,通過/弱關系經營,以及人性化管理,從制度化層面構建離職員工管理的策略體系。

(一)鞏固“強關系”,降低離職意向

增進強關系對員工的支持性作用,幫助員工擺脫負面情感困擾,降低離職意向發(fā)生的可能性。員工的家庭成員、非正式組織、親密朋友等主體對其工作決策有重要影響。因此,鞏固相關強關系是降低其離職意向的有效途徑。

1.改善員工生活質量,夯實強關系的基礎。⑴關心員工的生活,對員工及其家庭中發(fā)生的困難事件,基層管理者和周圍同事都應以關心的態(tài)度及時進行開導和幫助;搞好員工飲食、住宿、娛樂和生活環(huán)境。⑵工會組建專門機構,如成立后勤服務隊,愛心互助組等,定期查訪員工,幫助員工及時處理家中的一些家庭難以解決的瑣碎事務,消除員工的后顧之憂,使員工從中感受到組織的關愛。⑶提高員工的物質待遇,降低相對剝奪感、增進內部公平感,以物質生活促進“強/關系改善。⑷適當開展一些讓員工家屬也能一起參與的團體活動,讓員工家人進一步了解、支持他們的工作;并借此機會,增加其與親人相處時間,增強彼此的感情。⑸把部分福利擴展到員工的家庭,積極獲取員工家屬對企業(yè)的認同。

2.改善內部管理制度,扭轉管理者不當管理行為。管理者尊重人性、尊重員工勞動成果,以平和親切的態(tài)度對待員工,尊重員工意見,可以培育上下級之間的“強關系”。⑴加強管理者培訓,提高管理素質及其挫折、沖突應對能力,避免刺激員工產生離職意向。⑵健全管理者行為監(jiān)督機制,保證管理者合理運用權力,并積極引導廣大員工參與對管理人員的監(jiān)督,完善員工民主評議制度,將員工對管理人員考核作為對管理人員績效評價一部分,建立管理人員民主監(jiān)督公開通報制度。⑶改善溝通渠道,建立平等對話模式,鼓勵員工在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與管理者大膽互動,平等交流,增強員工“被認可、受重視”的感受。⑷增進對非正式組織的引導管理,有意識促進具有積極作用的非正式組織發(fā)展,降低群體性離職的可能性。⑸建立公正多樣的獎懲制度,充分考慮事件的性質和結果,有層次、有區(qū)別地給予獎懲。

(二)利用“弱關系”,優(yōu)化離職過程

在離職過程中,“弱關系”對組織和離職員工都有正向影響作用。恰當運用“弱關系”,不但可以獲得額外的咨詢意見,而且還可以有效維護組織形象,甚至可能使員工放棄離職。

1.恰當選取弱關系第三方,做好離職面談。人力資源部門預先了解員工離職的可能原因,并進行有效預判。⑵根據離職員工及其所處崗位重要性、離職原因預判等信息,謹慎選擇離職面談主持人。人力資源部的勞動關系主管、企業(yè)內口碑和聲譽較好的交叉部門主管、企業(yè)內部社工等,與離職員工之間存在較好“弱關系”的主體,都可以作為面談主持候選人。⑶面談主持人研讀離職員工相關的崗位變動、績效狀況、職業(yè)規(guī)劃、家庭情況等背景信息,在標準化面談提綱的基礎上,擬定具體離職員工的面談提綱,力求準確獲得離職的真正原因、進行真誠的挽留、并咨詢其對組織的建議;如果挽留不成,則需要善意的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對一些相關的善后/遺留問題,提出解決建議。⑷離職面談應及時有效,時間和地點科學,面談主持人態(tài)度善意誠懇,避免例行公事般的應付。通過平等溝通,消除誤會、疏導員工不良情緒,尊重離職者、肯定其工作成績。

2.重視離職過程,簡化離職程序,為弱關系信息橋鋪平道路。⑴壓縮不必要的離職程序,使員工在辦理離職手續(xù)時,減少在不同部門之間輾轉和奔波的次數。⑵完善離職員工電話、地址、E-mail等有效聯(lián)系方式,增加緊急聯(lián)系人及其有效信息。⑶向離職員工發(fā)出友善信號,表明雖然將要離職,但以后還是企業(yè)的朋友,如有機會依然歡迎再加入,或進行其他領域的合作。⑷有效維護“情感賬戶”,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及時足額的發(fā)放最后一筆工資、福利及相關津貼。

(三)兼顧“強/弱關系”,化解離職后的關系矛盾

已離職的員工,對一個組織來說,只是從內部公眾,轉換成了特殊的外部公眾。他們相對于企業(yè)內部的員工而言,與原企業(yè)存在弱關系;相對于一般的外部公眾而言,他們與企業(yè)存在強關系。以互惠交換為突破口,兼顧/弱關系,能有效化解離職后的關系矛盾。

1.后勞動關系框架下,將已離職員工納入企業(yè)日常社會網絡經營的范疇。⑴擴大勞動關系管理職能,設置勞動關系網絡管理員,負責已離職員工數據庫的管理、維護和更新。⑵構建企業(yè)社會資源管理體系,并將已離職員工納入其中。借助通訊錄、聯(lián)誼會、周年慶等線下途徑,增進彼此親密程度;充分運用新媒體的橋梁作用,通過網站、微博、Q群、虛擬社區(qū)等線上途徑,節(jié)約弱關系維護成本,拓寬已離職員工、在職員工、企業(yè)之間的互動渠道,增進企業(yè)弱關系網絡。⑶建立與已離職員工之間的常規(guī)化大事通報制度,及時將與組織相關的媒體報道、行業(yè)資訊,及其他可公開重大事項進行郵件告知。對于組織來說,有利于業(yè)務推廣;對已離職員工來來說,可使其切實得到信息實惠,從而增強原組織對已離職員工的吸引力,促使其增加對原組織的感情投入。⑷借鑒客戶關系管理的方法,通過節(jié)日問候等形式,縮短已離職員工與組織之間的情感距離,使其感受到原組織的關懷和重視。⑸將已離職員工納入到組織的外部咨詢群體之中,通過座談會、報告會、開放日、網絡調查等活動,一方面為決策提供更充分資料,另一立面增加已離職員工的組織認同感。

2.完善制度設計,為弱關系強關系轉換提供便利。⑴建立離職返聘制度,細化標準和程序。勞動關系網絡管理員收集到的離職員工信息,一方面為組織進行獵頭返聘時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當離職員工有返回工作的愿望時,為準確考察其勝任力提供參考。⑵建立橫向職業(yè)技能交流機制。通過在職員工與離職員工之間的職業(yè)技能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在雙向互利的同時,促進強關系形成。⑶建立關聯(lián)業(yè)務員工優(yōu)先機制。涉及到采購、代理、供貨等存在利益溢出的業(yè)務,在同等條件下,給予在職員工和離職員工更多優(yōu)先,增進互惠交換機會,促進合作伙伴關系形成。⑷改良組織文化,加強人文關懷。兼容并蓄,任人唯賢,避免使那些重新加入原企業(yè)的離職員工,產生走投無路重返舊主的心理負擔。⑸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建立有競爭性的薪酬福利制度,增強組織吸引力。

 

參考文獻

1.王曉莉:《延續(xù)管理你的離職員工》,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07年第7期。

2.于桂蘭、于楠:《勞動關系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邊燕杰、張文宏:《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職業(yè)流動》,載《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4.吳愈曉:《社會關系、初職獲得方式與職業(yè)流動》,載《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5

5.姚小濤、張?zhí)?、席酉民:《強關系與弱關系:企業(yè)成長的社會關系依賴研究》,載《管理科學報》,2008年第1期。

6.魏新、宋麗娟:《關鍵崗位人才加薪挽留決策過程的博弈分析》,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09年第11期。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