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在金融活動演化發(fā)展的過程中,私人銀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作用。西歐的私人銀行以私密性和安全性為核心,北美私人銀行則體現出激進的投資特點,而亞太地區(qū)的私人銀行由于受東方文化的影響,以重實業(yè)、抗風險為其主要特點。
回溯起源
關于私人銀行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在15 世紀,有一個叫Cosimo de‘ Medici 的歐洲銀行家,建立了第一個私人銀行,主要為當時的歐洲貴族提供財產打理及世代規(guī)劃服務。16 世紀,隨著基督教加爾文教派的興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日內瓦,這些新教徒也帶來了大量金錢,就交給了日內瓦的銀行家們。到了18 世紀,日內瓦銀行家已聲名鵲起,成為私人銀行家的起源。時至今日,在瑞士日內瓦那些看似并不華麗的古典建筑中,聚集著數家歷史悠久、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知名私人銀行機構。這里有著那些耳熟能詳的金融世家的名字,例如Bank Julius Baer(寶盛銀行),Sarasin,UnionBanc aire Privee(瑞士聯合私立銀行)、LombardOdier和Wegelin &Co(瑞土歷史最悠久的私人銀行)等。它們大多服務于財力雄厚的家族客戶,誠信重諾、世系傳承——這也是瑞士私人銀行業(yè)成為全球翹楚的歷史與傳統(tǒng)原因。
相對于這種“走出去”的故事,私人銀行還有一個起源版本是“留下來”的。大概情節(jié)是17 世紀歐洲貴族出外打仗,家中財產由留守的貴族代為管理,于是這些留下來的貴族就形成了第一代私人銀行家。
私人銀行有別于其他金融服務的最顯著特征就是私密性和獨占性。與銀行其他業(yè)務不同的是,私人銀行服務通常由國際級金融機構提供,開戶門檻最低為100萬美元,面向金字塔頂端的富豪階層。私人銀行的服務場所一般設在金融中心的精華地段、甲級寫字樓的高端樓層。到訪客戶通常在隨從的陪同下悄悄而來,乘坐直達目的樓層的電梯。這里沒有華麗的門面,沒有精致的壁飾與地毯,沒有美味的點心,也沒有笑容可掬的銀行職員站在入口迎接問好。這里只有森嚴隱密的小會議室、雅致的桌椅和異常安靜的空間。千百萬美元的大宗交易,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完成。交易完成后,客戶便迅速離開。更多的時候,客戶根本不愿露面,而是讓從事私人銀行業(yè)務的專屬顧問登門拜訪。
總之,私人銀行起源于一種私密性極強的專門提供給貴族和富人階層的金融服務。私人財富管理的起源形態(tài)發(fā)展至今有了不同的演繹現狀,按照歷史時間軸來看,私人銀行業(yè)務源于歐洲,流傳到北美,最終傳遞到亞太地區(qū)。我們可以把全球財富市場大致劃分為西歐、北美、亞太三個地域,其中西歐地區(qū)和北美地區(qū)的私人財富管理歷史最悠久,相應的私人銀行業(yè)也最成熟,模式最成熟清晰。
世界版域的角逐
(一)西歐——舊財富的管理智慧
歐洲有全球最成熟的私人銀行市場,歐洲私人銀行業(yè)的客戶一度以財產繼承群體為主。由于財富具有跨代傳承的特點,歐洲高端富裕人群在繼承財富的同時,有時也不可避免的繼承了私人財富管理機構。歷史傳承悠久的私人銀行,在這一市場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并享有良好的品牌聲譽,其經營模式以全權委托型資產管理為主。除了大型銀行集團如瑞銀、瑞信等私人銀行業(yè)務外,世襲傳承、特色經營的私人銀行在歐洲同樣具有重要的市場地位。例如,法國洛希爾家族是歐洲最古老的銀行世家之一,在法國、瑞士等國的權貴名流中極具口碑。英國顧資銀行(Coutts)創(chuàng)建于1692年,被稱為歐洲最好的私人銀行之一,在英國的私人銀行排名第一,這家原先只為英國女士個人服務的銀行,有著超過300年的運作經驗,管理著世界各地10多萬名富豪客戶的資產,為客戶打理的總資產近1000億美元。2000年蘇格蘭皇家銀行收購了國民西敏寺銀行,并通過國民西敏寺銀行集團內的顧資銀行使蘇格蘭皇家銀行在私人銀行業(yè)務方面占據了優(yōu)勢。
西歐地區(qū)繼承“舊財富”的高端富裕人群進行財富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他們希望通過私人銀行提供的財富管理服務,實現生活水平在可期未來的穩(wěn)定;由于大部分的財富不是來自于自身創(chuàng)造,因而他們對服務的費用沒有北美客戶敏感,更具有愿意為私人銀行提供財富管理服務支付高昂服務費用的意向。這使得西歐私人銀行管理的商業(yè)模式以收費為基礎,體現出以服務為主、產品配合的特征。
私人銀行財富管理還分為在岸管理和離岸管理兩種。在岸財富管理是指在客戶的主要居住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相反,離岸財富管理則是客戶將他們的資產放在主要居住國以外進行管理。歐洲的私人銀行通常以此將財富管理分為四類:國內在岸服務、國內離岸業(yè)務、國際在岸業(yè)務和國際離岸業(yè)務。由于業(yè)務模式以為人稱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為核心,歐洲私人銀行的離岸業(yè)務比例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北美——“盎格魯—撒克遜”式激進投資
北美私人銀行的市場規(guī)模足以同歐洲大陸相媲美。歷次科技革命帶動產業(yè)轉型和經濟騰飛的特點使得美國私人銀行客戶中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新富人群比例較高。其客戶群體具有明顯的“盎格魯—撒克遜”式特點,大型銀行的私人銀行業(yè)務部門主導著美國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市場,其主要經營模式以交易服務型為主。
在北美,多數富裕家庭或個人都是自力更生發(fā)展起來的,即大量私人銀行客戶資產的創(chuàng)造來源于創(chuàng)業(yè)所得,僅有約20%的個人財富屬繼承所得。正是由于財富的初始創(chuàng)造特征,使高端富裕人群在管理個人財富的模式上趨于激進,因為他們相信“即使我失去了既有的財富,我仍然有能力再創(chuàng)造出來?!彼麄冋J為能夠在自己的產業(yè)領域內取勝,也同樣能夠在其它領域獲得勝利。北美地區(qū)客戶投資相對激進,因此更注重股權類產品投資。
私人財富管理的北美模式體現出以投資領域為核心的特征,以投資銀行業(yè)務、經紀業(yè)務和貨幣市場業(yè)務為主要服務項目。商業(yè)模式以傭金為基礎,通過各種投資交易來驅動。財富的初始創(chuàng)造特征也讓北美高端富裕人群對費用比較敏感,他們更愿意通過購買各種產品實現財富增值,而不愿為私人財富管理服務支付額外費用。這也促使北美的私人銀行財富管理服務體現出以產品為主、配合服務的特征。
北美地區(qū)私人銀行的服務包括存款、資產組合管理、內部投資基金、信托與公司業(yè)務、證券經紀、外匯、貸款、現金管理、衍生品及結構性產品、信用證、貴金屬、安全保管箱等許多不同業(yè)務,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及產品范圍相當廣泛。北美地區(qū)金融機構不斷發(fā)展壯大并擁有了國際影響力,由這些機構提供的私人財富管理服務也融入了更多現代經濟元素,如公司現代化治理結構元素、經濟分工和專業(yè)化元素、規(guī)模經濟元素、金融全球化元素等。
跨國金融機構的私人銀行業(yè)務強調資產管理能力,業(yè)務范圍廣、金融產品復雜程度高、按照客戶需求量身訂做。為贏得客戶青睞,私人銀行各顯神通,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幾乎涵蓋了生活諸多方面:幫助客戶管理龐大的資產,投資股票、債券、對沖基金和外匯等金融產品,提供并購案建議及標的,幫助客戶購車、買房,打理稅務,為他們的事業(yè)繼承以及子孫后代的財產問題出謀劃策;甚至還幫助客戶策劃慈善捐助、收藏鑒定,代表客戶到拍賣場所競標古董。一些富豪甚至擁有多達10位私人銀行家為其理財。這類服務的回報自然很高,近年來,美國私人銀行的理財業(yè)務每年平均利潤率高達35%,年平均盈利增長速度在12-15%,遠遠優(yōu)于一般零售銀行業(yè)務。
(三)亞太——重實業(yè)、抗風險的財富趨向
在東方文化主導的亞太地區(qū),其實并不缺乏財富管理的傳統(tǒng)。日本幕府時代、中國明清兩代,豪門巨賈多有“財務管家”穿梭其間。清末李鴻章時期,中國就有了私人銀行的雛形,據考查,在李鴻章家中就有一個給他專門打理資產、金融理財方面的專家,此人便是李鴻章的幕僚周馥,從淮軍還在招兵買馬之時,一直到《辛丑條約》簽訂之時,周馥在李鴻章府上鞍前馬后“風雨龍門四十年”。無論是籌晌、治河、開礦還是辦學、修鐵路,乃至李鴻章的家庭財務、子女用度等很多事情,李鴻章都交給周馥來辦。也許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私人銀行傳統(tǒng)。其實,中國的富人們對私人銀行應該不會陌生。在羅斯柴爾德家族還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積累財富的時候,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私人銀行——日升昌票號就出現了。它是中國現代各式銀行的鼻祖,雖然因各種原因最后未能發(fā)展成現代的私人銀行,不過要想知道怎么為中國的富人服務,先看看日升昌票號怎么做的,一定沒錯。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經濟騰飛及居民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使得亞太地區(qū)成為全球第三大私人銀行市場。據估算,全球高凈值人士約25%在亞洲居住。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銜接了東西方金融業(yè)的優(yōu)勢,成為亞太地區(qū)私人銀行業(yè)務開展最好的地區(qū),云集了全球各大私人銀行的亞太總部。研究表明,未來亞洲私人銀行業(yè)務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據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PLC)數據顯示,目前亞洲大約有2/3的資產并非通過私人銀行管理。實際上,私人銀行管理的個人資產僅是亞洲個人財富總額的7%。亞洲大多數由專家管理的資產都托付給了美國和歐洲的私人銀行。
亞洲尤其是華人富豪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更加崇尚勤儉節(jié)約,且多是依靠小商業(yè)和實業(yè)一點一滴積累巨額財富,他們更喜歡實業(yè)和與實業(yè)有關的股權投資,傾向于自己進行投資決策和操作,而需要私人銀行為他們提供信息、融資、顧問與幫助。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地區(qū)私人銀行客戶,由于其財富的創(chuàng)造適逢新經濟發(fā)展、全球化以及資本市場的爆發(fā),財富積累非常迅猛,平均年齡只有42-48 歲。由于中國私人銀行客戶多較為年輕,普遍處于事業(yè)發(fā)展的黃金期,加之所處的時代正是投資創(chuàng)富的黃金時期,因此有著極為強烈的再投資、繼續(xù)創(chuàng)富的欲望,而且由于在年齡及能力上普遍有著很強的抗風險能力,他們更愿意接受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與此同時,中國的私人銀行客戶在企業(yè)快速發(fā)展、財富迅猛增長、社會劇烈變遷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對政治、法律和社會等一系列風險的安全擔憂。而另一方面,這些私人銀行客戶的財富創(chuàng)造大多數源自對外開放,他們普遍有著與國外資本接觸的經歷與經驗,為規(guī)避國內市場風險和參與全球范圍的投資,他們有著更加強烈的離岸資產管理、海外投資及全方位風險管理的私人銀行服務需求。(完)
文/祝小兵(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