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是位作家,就是懂得將感情轉化為文字的人。他用7年時間寫了一本將近100頁的很薄的著作,算起來是每天寫兩行。當被問到他的效率為何如此之低時,他說道:收集資料要比創(chuàng)作舒服得多。實際上他經?;〝祩€小時在網上閑逛,或者沉迷于各種深奧的書籍——希望能設計出一個宏大而又充滿懸念的故事。當他發(fā)現了一個適合的場景時,他又堅信只要沒有“適當的心情”,寫出來的內容也不會好??上?,他有“適當的心情”的時候少之又少。
我的父親這么多年來一直打算戒煙,但從未真正執(zhí)行這個計劃(在他的這個習慣上,我表示的是理解,所以從未用說服力去試圖影響他)。我的學員說她有很多旅行計劃,但被排在工作安排之后——看來她是希望自己被“劫持”去旅行。
眾所周知,這種不愿意做重要的事情而進行拖延的現象稱為“拖延癥”。比如執(zhí)行你的減肥計劃、學習計劃、向某人表示感謝等等,這些事情即便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新年就下了決心但都很難完成。
拖延癥是不理智的一種行為。其實每個人不是不知道哪些是對我們有益的,那為什么還會一在拖延很重要的事情呢?因為在付出和收獲之間有一道時間的鴻溝,要跨越它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
有這樣一則笑話。一個人問一位信誓旦旦要減肥的另一個人為什么還在大吃大喝,對方回答得很干脆:因為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阈@個減肥者的強詞奪理,但事實上,這句話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要及時執(zhí)行計劃、不拖延,這需要自我控制,科學證明,自我控制會消耗精力。如果精力被消耗了,那么應對之后的挑戰(zhàn)就不夠了。
這是一個很基本的認識,自我控制力很難始終持續(xù),它需要放松,需要充電,這一點在克服拖延癥時必須要清楚。
第二個避免拖延癥的必要條件是一些能阻止分心的秘訣。比如,寫東西的時候關閉網絡,因為當工作變得很吃力的時候,上網閑逛的誘惑很大,同時,還可以將手機調成靜音暫時放在一邊,因為你可能隨時會有想看微信或微博之類的沖動。
第三個最重要的秘訣就是制定分步計劃。只有當任務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驟,并且每一步都有時間期限時,自我制定的計劃才有效。所以每個人的新年計劃如果沒有清晰的分步目標,肯定是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