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企業(yè)越來越難做,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低。做生產需要原材料,需要人工。資金緊缺的時候,購買原材料可以想辦法拖住銷售,或者想辦法壓壓價,但是人工費是無論如何不能拖也不能降的。這就需要提出一個問題:企業(yè)用什么樣的人。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我自己有一個投資公司、兩個咨詢公司,還有一個房產公司,我要給學員講課,還要給企業(yè)做咨詢,搞培訓,沒有精力天天去公司。我不能去,就要想辦法找合適的人幫我把公司做好。那么怎么才能做好呢?
比如說我每次出去講課,都會有學員找我給他的公司做咨詢,或者講課。我一般只是簡單了解一下對方的意圖,然后會讓下面的員工打電話接洽相關的事宜。洽談完畢,簽了單以后,員工會說:“李老師你要獎勵我,你看我簽了500萬的單!”在這個時候,我就跟他講:“我問你一個問題,換個人能不能簽?你能簽這個單,是憑借李老師的關系,還是你自身的關系?你這個電話打過去起的是什么作用?我都聯系好了,你負責打個電話,把相關事宜記下來,把合同發(fā)過去,這個是不值錢的。”
有個助理提醒我:“李老師,你為什么老跟員工計較這些東西?你是老板,跟他計較這些有什么用?”其實我很清楚和員工計較這些東西對我沒有好處,但是我告訴他:“你知道我為什么要計較嗎?因為我要讓他明白,他所做的工作值多少錢。因為我要給他發(fā)工資,我必須讓這份工資起到應起的作用。比如說他真正值4000塊錢,我給他發(fā)5000他會很高興。如果他自己認為他值8000,我給他發(fā)5000他肯定不高興。”
所以大家一定記著,有些時候企業(yè)必須和員工計較。這就涉及到一個概念,那就是管理利潤。所謂管理利潤,其實就是通過管理產生的那部分利潤。經營一個公司一定要學會爭取管理利潤。
一個企業(yè)掙管理利潤的過程,就是降低員工價值的過程。降低員工價值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設計流程、設計標準,叫員工按照標準來干。
假如以前組裝汽車是一個人全程下來,現在不這樣,我找來10個員工,有人專門負責上螺絲,有人專門負責上輪轂,有人專門上方向盤,有人專門上整車……這樣一來,每個人的價值都降低了,但是整體價值提高了,老板最終獲得了整體價值。所以說,當你知道什么叫管理利潤的時候你就學會了做老板。
而且,在這種管理之下企業(yè)怕不怕員工走?不怕。若是你把什么事情都交給一名員工去做,你怕不怕員工走?怕。所以說,用人的過程就叫流水線,用人的過程就叫流程。大家不要以為流水線經營只在生產車間里有,在管理過程也有。
真正的管理利潤是把員工當成一個工具來對待。如果一個員工又能思考,又能夠干的話,他掙兩份錢,一份錢叫勞動的錢,一份錢叫思考的錢。但現在的管理學主張什么?主張員工不思考,然后把思考那塊錢變成管理利潤,這才產生了生產線的概念、流程的概念,標準化的概念。
房地產是怎么做的?你找一個負責人委托他把地拿下來,把房子蓋好,這就叫授權式管理。這個負責人干的時間長了,他肯定說:“老板你看我給你掙了3個億,你肯定得給我5000萬吧?”
聰明的房地產商怎么做?專門找?guī)讉€人談合作;談好了,專門找?guī)讉€人跑回話;跑完了,專門有幾個人去跑銀行,專門有幾個人去跑建筑商。這就是流程。
管理學有一個串珠理論。每個人都是珠子,每個人都起不了整體的作用,一堆珠子也起不了整體的作用,用一條線把它們串成項鏈,它們才起作用。每一顆珠子放哪兒都值不了多少錢,但是一串成項鏈就值錢。老板就是那個串項鏈的人。
其實,在一個企業(yè)中人力資源所起的作用就是把崗位設定好,然后找人按照相應的標準去做。你這個崗位是擰螺絲的,那你只要把螺絲上好就行;他那個崗位是裝車轱轆的,他只要把車轱轆裝好就行了。每個崗位做好自己的職責即可,不用考慮整體。所以說,管理的本質就是降低每個員工的作用。每個員工的作用降低了,整體的價值更突出了,管理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企業(yè)要設計制度,設計流程,設計生產線,最終還要用機器代替人。
資本家掙的就是這個錢,他把每個員工都變成零件。零件是可以換的,所以國外辭退一個人特別容易。保持高頻度的人員交換,素質再低也沒問題,只要公司把對人員的要求制定好。這樣一來,管理到最后你會發(fā)現,人的能力是培養(yǎng)出來的。你只要給員工機會學習。我們有時候招不到好員工,就是因為沒有建立起把人員培養(yǎng)成人才的機制。
弄明白了管理利潤這個詞,你就能理解像海爾這樣的企業(yè)為什么寧愿用技校的、職業(yè)高中的、普通學校的學生,也不用清華北大的學生。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有句話說:“好的企業(yè)就是一群平凡的人在一起干不平凡的事?!边@就叫組織的價值,這就叫集成的價值,這就叫模式的價值,這就叫流程的價值,這就叫生產線的價值,這就叫管理的價值。
以上內容摘自李江濤教授叢書《管理模式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