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一日內(nèi)排便超過3次,或糞便中脂肪成分增多,或帶有未消化的食物、膿血者稱為腹瀉。
二、病因:
1、感染性腹瀉:如細菌、真菌、病毒等
2、炎癥性腸炎:由直腸或結(jié)腸潰瘍、腫瘤或炎癥引起
3、消化性腹瀉:由消化不良、吸收不良或暴飲暴食引起
4、激惹性或旅行者腹瀉:常由外界的各種刺激引起。
5、激素性腹瀉:由變態(tài)反應或腸腫瘤產(chǎn)生過多的激素有關。
6、菌群失調(diào)性腹瀉:由于腸道正常細菌的數(shù)量或比例失去平行所致。
7、功能性腹瀉:由精神因素,如緊張、激動、驚嚇或過敏等引起。
8、腸易激綜合征:類似偽腹瀉,為伴有腹痛和結(jié)腸功能紊亂的常見病,其特征是沒有感染或炎癥的存在,原因不明,飲食、生活習慣、感染和無關的炎癥均被認為是潛在的致病因素。
三、臨床表現(xiàn):
腹瀉分為急、慢性兩種類型:急性腹瀉多見于腸道感染、食物中毒、出血壞死腸炎等,可明顯分為痢疾樣腹瀉和水瀉。痢疾樣腹瀉可有黏膜破壞,頻頻排出膿血性糞便,并伴有腹痛、里急后重;而水瀉不含血細胞、膿細胞,不伴腹痛和里急后重。慢性腹瀉起病緩慢,見于阿米巴痢疾、結(jié)核、腫瘤等;成批發(fā)病且癥狀相同為食物中毒、流行性腹瀉或傳染病的流行。小腸性腹瀉,腹瀉后腹痛多不緩解,結(jié)腸炎性腹瀉多可緩解。
在糞便的性狀上各種腹瀉的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糞便呈稀薄水樣且量多,為小腸性腹瀉;膿血便或黏液便見于菌??;暗紅色果醬樣便見于阿米巴痢疾;血水或洗肉水樣見于食物中毒和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黃水樣便見于沙門菌屬或金葡菌性食物中毒;米泔水樣便見于霍亂;脂肪瀉和白陶土色便見于腸道阻塞、吸收不良綜合征;黃綠色混有奶瓣便見嬰兒消化不良;而激惹性腹瀉時多為水便、伴有糞便的顆粒,下瀉急促,同時腹部有腸鳴音、腹痛激烈。
1、感染性腹瀉:對細菌感染的急性腹瀉應選用抗生素和黃連素,黃連素口服成人一次0.1~0.4克,一日3次?;蚩诜幱锰?,餐前服用。也可口服虎地腸溶膠囊、復方仙鶴草腸炎膠囊。
2、病毒性腹瀉:此時應用抗生素或微生態(tài)制劑無效,應選用阿昔洛韋。
3、消化性腹瀉:可服用復方胰酶散(胖得生)、胃蛋白酶、乳酶生。
4、激惹性腹瀉:可服用蒙脫石散(思密達),乳酶生或微生態(tài)制劑。
5、腸道菌群失調(diào)性腹瀉:可補充微生態(tài)制劑,如整腸生、金雙奇、貝飛達、思連康。
6、急慢性功能性腹瀉:首選洛哌丁胺(易蒙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