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管理者就是管理部下的,而管理就是監(jiān)督、發(fā)號施令,這是非常錯誤和片面的理解。我的一位剛離開跨國公司中國區(qū)高管崗位進了民營企業(yè)的好朋友談到,去民營企業(yè)最大的感受是大家對管理的理解完全不同??鐕镜墓芾碚咭惶斓酵硐氲亩际侨绾渭睢⑤o導部下,讓部下盡快成長、成才,成為有主人翁精神的好員工;民營企業(yè)的很多老板想的往往是如何降低成本、抓住市場機會、多賺錢,員工利益并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
當年我在跨國公司工作時,上司清楚地告訴我,管理者的角色不是報時,不是自己忙著干活,更不是展示自己干活的本領(lǐng),而是要造鐘,要把精力放在育人上來,教會員工如何做事、決策。當然,不同層次管理者的時間分配是不同的,層次越高的管理者用在育人方面的時間應當越多。但是,在很多中國企業(yè)里,老板和高層管理者骨子里還有封建意識,認為“自己是官,員工是民”,認為聽話是員工的責任和義務,并把執(zhí)行力曲解為聽話。“官本位”已經(jīng)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不管在哪里都要分清楚民和官。
在中國,真正理解管理定義的人實在太少了。那么,管理的真諦究竟是什么呢?說穿了就是把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yè)的集體利益掛鉤,讓每一位員工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而努力奮斗、工作。只要員工為自己的利益努力拼搏,自然就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價值,一個好的管理體系設計就基于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至今我還記得20多年前第一次正式參加管理培訓時學到的“管理的定義”:通過他人把事情做好。所以,管理者要像父母關(guān)心子女那樣百般呵護員工,要想方設法教會員工做事,允許他們犯錯誤,給他們成長的空間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