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如何讓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一國家決策執(zhí)行到位,不導致新的貧富差距,是我們目前的國企改革必須認證面對的問題。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國企改革已經在轟轟烈烈地在神州大地展開,最近媒體報道中可見的主要案例有:成飛集成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引入了管理層持股、騰訊入股四維圖新成為僅次于國有股份的第二大股東、三大電信運營商共同組建的國家鐵塔公司也要引入民營資本。我認為,這輪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應該警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貧富差距的再擴大!
主流觀點將30多年來的國企改革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計劃經濟下的改革(1978~1991)。它是計劃經濟體制內部放權讓利的改革,重點是調整政府與國有企業(yè)之間的生產管理權限和利益分配關系。放權放利、政企分開、兩權分離是主要特征;
第二個階段則是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改革(1992~2002)。在這一階段,國有企業(yè)改革以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為改革的目標模式,根本目的是使國有企業(yè)由計劃經濟的細胞轉變成為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F(xiàn)代企業(yè)制度、抓大放小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
第三個階段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改革(2003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國有企業(yè)則進入了在市場體制之下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新階段。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
不可否認,30年國企改革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些改革措施,從國家決策到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很多問題,導致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形成了現(xiàn)今社會不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
第一階段改革中的價格雙軌制,一部分人迅速暴富,倒爺、官倒是那個時代的主要特征,這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膽量、權力;
第二階段改革中的抓大放小,被在執(zhí)行層面理解并執(zhí)行為一賣了之,很多國有企業(yè)被以很低的價格、乃至0元轉讓,拿到這些企業(yè)的人稍作經營,一經轉手,便變身億萬、十億、百億富翁。這個階段可以說,起主導作用的仍是膽量、權力和稍許的資本;下面的圖就是那個時代一個億萬富翁的制造過程:
一方面,貧富差距等這些都已經成為了過去,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它作為現(xiàn)今我們國家制定各項決策的現(xiàn)實依據,如果我們的決策制定正確、執(zhí)行也正確,那我們就會改變我們所面臨的現(xiàn)實(如貧富差距、社會不穩(wěn)定等嚴酷的現(xiàn)實),否則,我們就將會成為新的問題的制造者,制造出更大的貧富差距、社會不公和社會不穩(wěn)定,乃至埋下更大的禍根,成為歷史的罪人。這種關系我們用一張圖來表示,是我講授的一門課程《領導者之劍》的框架,來自于美國著名思維大師蓋伊?黑爾。
這一點,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充分意識到,具體引用一些如:
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
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
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
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句話,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如何讓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一國家決策執(zhí)行到位,不再成為新的貧富差距的源泉,是我們目前的國企改革必須認證面對的問題。
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可能面臨哪些擴大貧富差距的問題呢?又有什么解決問題的建議呢?我們不妨大膽討論一下:
首先,我認為,本輪國企改革的國有資產大都是優(yōu)良資產,是我們幾十年來社會發(fā)展的成果,是全民資產,全民都應該具有平等的參與權,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的原話說,就是“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其次,基于以上,我認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將成為產生不公平的關鍵控制點:國企內部的公平、國企外部的公平、以及要素之間的公平。
第三,舉例說明:
一國企內部的不公平,比如,成飛集團的管理層成立持股公司,持有新的公司的股份。這一點是對原有國企員工持股是國有資產流失的突破,很有積極的進步意義。但是由此引發(fā)的問題是什么級別的人才是管理層?沒有劃作管理層的員工如何參與這些分配?為什么非管理層不能形成員工持股公司持有公司股票?
二是國企外部的不公平,既然內部員工可以持有公司股份,那么全民為什么不可以持有股份,因為現(xiàn)在的國有企業(yè)就是原來的全民所有制企業(yè),其起源上財產是全民的,這么多年的結果也是全民以不同形式創(chuàng)造的,如公報所言,“如何‘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執(zhí)行層面必須考慮的問題。
三是各種要素之間的公平問題,比如四維圖新引入民資,運營商的鐵塔公司引入民資,雖然本次有規(guī)定只能通過產權市場等公開市場定價等透明的形式進行,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但是有沒有考慮到定價機制中的尋租、腐敗可能啊?更進一步,為什么只以資本一個要素說了算?那些沒有資本的全民,他們怎么才能參與這個機會?他們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如何能夠得到公平的參與?如果這一輪不能解決,那么什么時候給予他們公平的補償?否則就是資本的一言堂,就是資本主義。
找出問題,只是決策的意識風險的第一步,而要把這種風險真正化解我們還必須要找到預防這種風險發(fā)生的措施(第二步),以及把這些風險防控措施上升為國家決策(第三步),更要在執(zhí)行階段做到不偏離(第四步),才能真正達到我們的改革的目的。作為一個學者、評論員,我們只能做到對預防措施提出一些建議也就是第二步的前半部分的程度。這些風險防控措施的建議大致有以下幾條:
1、建議從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的制度層面貫徹“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思想,有一個相應的書面規(guī)定。
2、國企內部既要探索管理層持股、也要探索員工持股,以保障國企內部的公平;
3、國企外部,在重視傳統(tǒng)的財政的轉移支付措施在消除貧富差距方面的作用的同時,我們是否可以大膽的考慮全民持股的形式,可以由國家代持,選出全民代表形成監(jiān)管機構,每年給予分紅,如香港、澳門地區(qū)那樣,似乎我們也有些地方政府在給全民發(fā)紅包,獲得好評——普通老百姓的要求很低,給點甜頭他們就開心啊
4、在重視資本的作用的同時,對勞動、知識、技術和管理等要素以足夠的重視——這一點不僅要說在口頭上,更要寫進制度里,落實在行動上。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返璞歸真,重新回歸:勞動最光榮、知識就是力量、全民技術創(chuàng)新、提升管理水平的本真!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新華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