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與獨立:我的決定誰做主
眾人的壓力迫使我們改變原本的選擇,而與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保持一致,否則我們就有被視為“異類”的可能而被排斥,甚至迫害的風險。
——從眾的壓力來自內(nèi)心
想象一下,如果去一家商場,入口有兩扇一模一樣的大門,你前面的很多人都“不約而同”走向距離較遠的一扇大門進入,而就在面前的這扇門卻沒有人走,你會如何選擇呢?
很多人可能會問“這扇門是不是壞了?”“這個門禁止通行吧?”都不是,兩扇門都是好的,均可以順利通過。
很多人,甚至所有人都會很疑惑,但是最終選擇了跟隨大家走距離較遠的一扇門。這個結(jié)果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但是這卻是心理學家的實驗證實的結(jié)果。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會疑惑為什么大家都不走這邊的門,但是自己卻缺乏勇氣嘗試,而是跟著人流走。心理學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從眾”。
從眾,具體是指迫于外界環(huán)境,或者大多數(shù)人的壓力,放棄自己的觀點和一貫的做法,而選擇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態(tài)度和行為。
黃芷蕊是一家大型培訓公司的行政文員,主要工作是輔助主管進行公司的日常行政管理,需要經(jīng)常聽取主管和同事的意見及建議。
黃芷蕊經(jīng)常采購辦公用品,每次拿著主管開具的購物清單出門去,但是采購回來的總不是清單上列的東西。數(shù)次之后,經(jīng)過了解發(fā)現(xiàn)她去買東西,經(jīng)常被導購推薦其他品牌的產(chǎn)品,甚至不相關(guān)的物品,尤其是幾個導購一起向她推薦東西的時候,她就失去了判斷力。最后的結(jié)果是導購推薦的,她都覺得好,照單全收,導致預算花完了,但是該買的還沒買。
不光采購如此,黃芷蕊在相親中也是這樣,經(jīng)常是父母喜歡的,自己卻不喜歡。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一個父母和親戚都看好的男生。
黃芷蕊因為工作的性質(zhì)決定了她的行事缺乏獨立性,更愿意聽從他人的意見,甚至終身大事也是聽從家里人的安排。一般來講,行政文員、銷售助理、人力資源主力等輔助性崗位的員工易于從眾,而其他崗位,尤其財物人員和管理人員則很少追隨他人的行為。
通常來講,女性的從眾行為多于男性,這是因為大多數(shù)女性愿意用社會的、外界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如審美觀,而男性則很少受他人的影響。
性格內(nèi)向、自卑的人易于以他人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而表現(xiàn)出更多的從眾行為。社會閱歷淺的人,如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因為對世事缺乏理性、客觀的認識,當個人的意見與他人不同時,不愿意被社會孤立,更易于人云亦云,聽從他人影響,這也是青少年犯罪高發(fā)的原因之一。
對于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或者很明朗的事情,很少有人從眾;而對于缺乏明確的標準,甚至沒有肯定正確選擇的事情,人們就易于以他人的行為作為判斷的依據(jù)。
容易從眾的人一般受暗示性較強。很多騙子正是利用了某些人群,比如老年人的受暗示性比較強,易于從眾而行騙。
阿伯郭遠航被騙了。在老年人上當受騙的案件中,騙子們無一例外地利用了他們的從眾心理。他們的做案過程一般是這樣的:找一個裝飾華麗的場所,找?guī)讉€“專家”坐診,再找?guī)讉€“托”,讓他們一個個上臺分享疾病痊愈、重獲健康的故事,再配上產(chǎn)品正搞限時限量大促銷及贈送禮品等優(yōu)惠活動,幾乎80%的老年人就“上鉤”了。
如預期中,郭遠航和其他老人相信了他們的話,聽信了騙子的忽悠,以為自己只要買上幾個療程的藥,就可以完全治愈需要終身治療的疾病,省卻了麻煩,更省了錢。結(jié)果就出現(xiàn)了上百名老人爭先恐后掏錢買藥的場面。但事實證明這些藥毫無治療效果。
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方面郭阿伯因為身體出現(xiàn)或大或小的毛病,引起生活或行動不便,而更加關(guān)注自身的健康,騙子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關(guān)注自身健康的軟肋而行騙。
另一方面,郭阿伯對新事物的判斷力較弱,尤其在看到其他人收獲良好治療效果的鼓動之后,自然會產(chǎn)生試一試的想法。他想:別人使用的效果這么好,如果自己使用的話,應(yīng)該也能去除病痛。他沉浸在康復之后的喜悅幻想里,在“托”的帶動下,最終也決定購買。
另外,限時限量優(yōu)惠的噱頭也給郭阿伯很大的心理壓力。他想,如果錯過了是不是就沒有了?別人都買的話,是不是很快就賣完了的緊迫感促使他和其他老年人爭先恐后搶購,甚至提前幾小時排隊等待。
從眾的人缺乏主見,并且人格的獨立性較差,依賴于他人的意志。一些講座或者報告會就是利用了從眾心理進行推銷,給聽眾造成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做出了某項決定的決策壓力,而達到鼓動大家做出選擇的目的。
對于有些“大師”、“專家”,如果我們獨自看他的書或者聽他的講話,恐怕很難認可其觀點,因為我們有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和知識積累,并且一個人閱讀的時候是最有分辨能力的。但是一到講座現(xiàn)場,我們就盲信了他的學說是正確的,是真諦。這便是從眾的力量,迫使我們做出和他人一樣的判斷和行為。
因此,再有智慧的人,一旦投入到集體的環(huán)境中,在強大的從眾心理壓力下,也會缺乏辨別能力,最終做出不理性的決策。這或許也是傳銷和邪教能鼓動一些很有閱歷和學識的人加入其中的原因之一吧。久而久之,這些人在某種歪理奇說侵蝕下,也就漸漸說服了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真正地接受了他們的觀念或者價值觀,成為被利用的工具。
社會心理學認為,面對不確定的環(huán)境,個性獨立、堅持自我、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的人則不大容易受到暗示,從眾行為也較少。當然,從眾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沒有任何的了解和把握,那么虛心地學習多數(shù)人的經(jīng)驗,多問為什么,則能快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