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上個世紀有兩位偉人成功地改造了中國,一位是毛澤東,一位是鄧小平。但兩位的做法卻大不一樣。如果說毛主席主要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和黨指揮槍,來完成了對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改造的話,那么鄧小平這20多年的改革,從設計上來講,卻是依靠非常典型的執(zhí)行理論來完成的。
比如,“落后就要挨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比如“摸著石頭過河” “發(fā)展是硬道理”等等,這是不是一種執(zhí)行語言?
我覺得,鄧小平同志這些簡單樸素的語言背后,包含了最重要的執(zhí)行原理。
我們可以看一下“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的背景。事實上,鄧小平對中國改革的總體設計,是從反對 “兩個凡是”開始的。在那個時候,他強調的一句話是“落后就要挨打”,如果我們不把這種極左路線打掉,中國就沒有希望,中國人民的富強就沒有希望。這個時候強調什么?強調是一種信心,一種信念。在那個時候,成敗是很難講的,但“落后就要挨打”,怎么辦,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決心和信念這個時候最重要。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什么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實際上講的是發(fā)展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速度比完美更重要”!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另外一部分人呢?還是貧困狀態(tài),這完美不完美?不完美,但是我們要想實現(xiàn)中國的富裕,想實現(xiàn)中國的改革開放,就要先讓一部分人富裕起來。
“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發(fā)展是硬道理”。是在當時出現(xiàn)路線之爭的情況下,提醒我們不要在虛的“主義”上花時間,而是要以結果為判斷標準。當鄧小平說,不要爭論了,發(fā)展就是硬道理,實際上背后包含的原理就是:“結果比理由更重要”。
我覺得,鄧小平這些論斷充分地揭示了執(zhí)行背后的基本道理。在執(zhí)行之前,不要在成敗上糾纏不休,沒有決心,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這個時候強調的是“決心第一,成敗第二”。當我們已經決定要做一件事了,那么決心就是第一位的,而成敗就是第二位的了。
在執(zhí)行過程中,強調的是“速度第一,完美第二”。如果我們讓每件事都完美無缺,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做。在執(zhí)行層面,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個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進行的,怎么可能盡如人意?完美的齊頭并進不就是平均主義嗎?那只會讓大家都受窮,相反,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卻是“共同富?!钡谋亟浿贰?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