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與孩子做“朋友”?
第一節(jié)課:
實話實說:
主講人:張女士
我兒子黃山今年14歲,在北京一所不錯的中學讀書,學校競爭比較激烈,孩子學習的壓力自然也很大,初二上學期剛開始,黃山學習的勁頭還比較足,接連幾次沒考好,就有些泄氣了,無論我怎么鼓勵、批評都沒有什么效果。最近和我的關系也漸漸疏遠了,不像以前那樣黏著我,反而和小同學們打得火熱,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和我頂嘴,有什么心里話也不跟我說,也不愿意和我出去玩。我現在壓根兒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我很失望,也很焦慮,脾氣越來越壞。
聽專家說對青春期的孩子不能逆著來,得和孩子交朋友。這樣可以緩和親子關系,更好的教育孩子。于是,我很真誠地對他說:“兒子,你知道媽媽很喜歡你,也很愛你,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捎械臅r候你不理解媽媽的苦心,和媽媽對著干,讓媽媽很傷心;從今天起,媽媽想和你做知心朋友,我們互相理解尊重,有什么事兒誰也不隱瞞,有什么心里話也都說出來,好嗎?”
兒子聽我說完這番話,感覺很驚訝,想了半天說:“可以先試試,但既然是朋友,我們的關系就要平等?!?/p>
我非常高興,心想和兒子做了朋友,就可以更多的了解他,勸他好好學習。他說要平等,那就平等吧,我當時沒把他的要求放在心上。
我覺得既然和兒子是好朋友,他就不能對我有所隱瞞,就就應該把他的做法、想法、為什么學習興趣和成績下降,都和那些人交往,都干些什么等統統告訴我,但兒子對我還是不夠信任,除了學習上的事兒外,其他的只是簡單地說了說。盡管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兒,但能了解到他學習成績下降的原因,我感覺還是很有收獲的,最起碼知道以后該怎樣幫助他把學習搞好。
最讓我困惑的是有時他犯了錯我不知道怎樣管他,因為我答應過他要平等,所以每當我要批評或他指出他的不足時,他就嚷嚷說不平等,憑什么管著他?這樣,我感覺反而被他控制了。
我知道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我不僅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媽媽,有教育管理他的責任,不能眼看著他犯錯誤啊。
終于有一天,我覺得機會來了。那天晚上吃晚飯,我和兒子在小區(qū)里遛彎兒,兒子對我說他喜歡上了班里的一個女孩。我聽到后感覺天要塌了,而且非常氣憤,這么點年齡就要談戀愛,影響學習怎么辦?學壞怎么辦?我想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黃山,你這樣做太沒道理,對自己他太不負責任了,太讓我失望了。你知不知道這樣會害了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從媽媽和你做朋友以來,你一直很過分,根本不聽我的勸告,根本沒把我這個朋友放在眼里。你太過分了,我已經無法再忍受你了,從現在開始,我不僅是你的朋友,也是你的媽媽,有些事你必須聽我的?!?/p>
滿以為我的這番話會對兒子起到教育和震懾的作用,沒想到兒子居然比我嗓門還大:“我們別做朋友,你也別管我。黃鼠狼給雞拜年……”
聽了孩子的話,我好傷心啊,和孩子做朋友怎么這么難?讓孩子理解做媽媽的苦心怎么這么費勁兒?
第二節(jié)課:
實案分析:
1、和孩子做朋友是媽媽一廂情愿的事情
交朋友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人的交往愿望在某一瞬間的撞擊和迸發(fā),不能刻意追求,更不能強求。張女士和兒子黃山交朋友的愿望是單方面,兒子并沒有這樣的愿望,甚至都沒有想過,媽媽的要求太突然,而且在黃山的感知系統里可能還沒有父母和孩子成為好朋友這樣的信息,讓兒子有些措手不及,同時也不敢信任,懷疑媽媽另有企圖。這樣媽媽就處在被動的地位,規(guī)則只能由兒子來定,而所謂平等這個規(guī)則本身就對媽媽是極大的限制。
張女士也沒有認識到,和兒子有誤會或者隔閡是很正常的,是兒子成長過程中擺脫依戀和控制的必然反應;另一方面,孩子的逆反和疏遠不是母子關系不如朋友關系更有聯結力,而是處理關系的方法問題。張女士把處理和兒子間的問題寄托在所謂的友誼上,本身就有偏差,也只能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2、母親的目的性導致了親子關系更為惡劣
友誼之所以天長地久就在于友誼的純粹和無私,把大量的感情投注其中,卻不求回報,享受的是過程的美。有目的的交朋友,朋友的性質就變了,當你的目的達不到就會失望和產生矛盾,友誼就會破裂。首先,張女士和兒子黃山交朋友的目的是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不愿意和她分享的信息和秘密,有一種刺探的感覺;第二,是為了弱化孩子的逆反,使家庭教育輕松些;第三,是為了控制孩子的情感和行為;第四,利用和孩子“朋友般”的交流勸說和指導、說教和嘮叨,甚至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母親自以為聰明的想法,孩子其實早有察覺,他在決定和母親交朋友時就 會到了母親功利心理的蛛絲馬跡,所以一直防著媽媽。黃山對媽媽說自己喜歡上一個女孩,就是在試探媽媽是否誠心,結果媽媽情急之下暴露了真面目,孩子的觀點也得到了驗證,親自關系自然會更加惡劣。
3、孩子和父母之間無法全面平等
從形式到內心,父母和孩子就是很難平等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平等,因為這會使父母失去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對于還沒有社會經驗和自我管理控制能力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在孩子要求平等和自己不愿意平等的矛盾中,張女士感到困惑和受束縛,對孩子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窩了一肚子火。
4、父母很難做到對孩子像朋友般的支持
朋友是需要互相支持的,尤其是在一些個人的喜好上,只要不違法,都要給予精神和行為上的協助,而作為朋友的家長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黃山跟我說,他的好朋友都知道他喜歡那個女孩兒,而且都很支持他,給他出主意,幫他傳紙條。他們的友誼很牢固,因為他們都處在這樣一個青春萌動的年齡,對方的感受也是自己的感受。但是父母就不同了,一是父母離那個年代已經很遠了,忘記了年輕的顏色和味道,更重要的是父母用理性生活,考慮的是這件事情對學習的影響和后果。所以當黃山對媽媽說他喜歡那個女孩子時,媽媽的反映才會那么強烈,加上曾經的不甘,這件事就成了導火索,使媽媽和兒子的友誼土崩瓦解。
第三節(jié)課:
父母對策:
1、和孩子做特殊的朋友
既然父母不能和孩子做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更不可能成為知心朋友,那么如何與孩子拉近距離,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掌握孩子的動態(tài),緩解與孩子之間的隔閡、沖突、矛盾呢?
和孩子做特殊的朋友,也就是明確自己即是父母又是朋友的雙重角色,保持一定距離,以利于角色轉換,既保護了孩子也保護了自己,父母孩子都有邊界意識和安全感。
撫養(yǎng)管教孩子時是父母,和孩子交流感情、探討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一起休閑游玩時是朋友。這樣就可以張弛有度,也可以靈活的保持距離,以父母身份出現時距離大一些,親密感淡一些威嚴就會增大;以朋友身份出現時距離小一些,輕松隨意些親密感就會增強。這樣孩子才不會有關系錯亂的感覺,也不會時時防著父母,既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也能起到緩解沖突增進感情的目的。
2、劃定平等的范圍
因為張女士也不清楚平等的意義和范圍,所以才會貿然答應孩子和他平等。但實際上父母和孩子的平等只是在很小的范圍內才能實現,既人格尊嚴和說話的權利永遠是平等的(孩子可以說,但不一定得到認可和支持,就像名言說的“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 )其它如學習時間的有效安排,家庭經濟的合理支出,個人的習慣、愛好等都不能平等,否則就會亂套。比如孩子用大量的時間上網聊天、玩游戲,像成人那樣花錢消費、抽煙喝酒等都是不允許的,在孩子沒有發(fā)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之前,這樣的平等就是放縱,害了孩子一生。
3、明確父母的權利
父母不能只因為尊重孩子,和孩子是朋友,擔心孩子頂撞、不高興、要求獨立等就放棄自己管教孩子的權利,明確地告訴孩子,在他成人之前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父母都有如下權利:
(1)訓練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和改掉不良習慣的權利
(2)要求孩子懂禮貌、守規(guī)則的權利
(3)要求孩子尊敬父母、老師的權利(當然要用方法。)
(4)要求孩子勤奮好學上進的權利
(5)監(jiān)督孩子交友的權利
(6)幫助孩子有效利用時間的權利
(7)限制孩子上網、聊天、玩游戲、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的權利
(8)批評指導、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權利
…………
4、在溝通上多下功夫,不一定非要做朋友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說心里話,不想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什么,不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等的確令父母傷心擔心,但這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孩子覺得什么都告訴父母,天天和父母粘在一起是很幼稚的表現,會讓人笑話。
想要了解孩子的情況,獲得一些必要的信息不一定非要和孩子做朋友,可以在溝通上多下功夫,否則就算是朋友如果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要求或希望,雙方也會出現誤解、誤會、矛盾、不滿和憤恨的積壓,最后不歡而散,就像張女士和兒子那樣。
溝通不僅是一種專業(yè)的技能,也是生存必備的手段,任何人都需要溝通,良好的關系都是通過良好的溝通建立的。關于溝通的講座、培訓、書籍、資料很多,建議張女士在溝通上多下些功夫,學會共情,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處理孩子的情緒,學會提出要求和期望。
第四節(jié)課:
家長作業(yè):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是現代家庭的一種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但操作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希望家長朋友們有心理準備,多觀察學習,不斷調整,下面的一些建議謹供參考:
1、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和孩子交換一些小秘密也是公平的一種體現,張女士不妨主動些,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與孩子分享。當然,這些秘密要不會損害母親的形象和尊嚴,而且適合孩子接受,讓孩子感到真誠,這樣孩子對媽媽的戒心和防御就會弱化,把自己的一些秘密告訴媽媽,達到互相了解信任的目的。
2、像真正的朋友一樣支持孩子
父母能否孩子成為朋友,關鍵在于當孩子告訴你他在外面受了委屈、犯了錯誤或者做了父母不能認同的事時父母的表現。如黃山對媽媽說他喜歡一個女孩子時,張女士要是能及時做好角色調整,對兒子說:“是嗎?恭喜你有自己喜歡的女孩兒了,你長大了。告訴媽媽她長得漂亮嗎?學習好嗎?你喜歡她哪些方面?”
如果擔心早戀影響兒子學習,可以反過來說:“既然喜歡她就要對她負責人對不對?不要影響她學習??!”這樣你就贏得了孩子的心,孩子也會把你的忠告放在心上。
還有,假如孩子對媽媽說:“我們老師真煩人,總找我麻煩?!蹦憧梢哉f:“是嗎?那可真夠討厭的,要不要媽媽替你出馬,找你們老師干一仗。”孩子當然不會真的同意你替他出馬,那會讓他很沒面子,他對老師的誤會和抱怨也會隨之消失,更感激媽媽的理解和支持。
3、找到年輕的感覺和孩子一樣瘋狂
我們成年人常?;貞浤贻p時的美妙時光,像脫韁的野馬胡登亂踏,那種輕狂和自由真的震撼人心,但找到年輕時的感覺卻不那么容易了,我們的理性和身體狀況都在限制著我們。和孩子做朋友就要有年輕大膽的感覺和想法,記得有一次我和兒子出門,明知有雨卻忘記帶傘,回來的路上,雨下的很大、很急,我對兒子提議:“為了獎勵我們的健忘,我們學習毛主席在雨中散步怎么樣?”兒子聽了很興奮:“我沒問題,你沒事兒吧老爸?”
在驟雨中散步瞬間全身就濕透了,風吹過來很冷,碩大的雨點打在身上也有些痛,幾乎睜不開眼睛,雨水也沒過了腳踝,但我們父子胡亂的喊著口號、唱著歌攜手健步而行,感覺爽極了,鍛煉了意志,增進了感情。
4、接納孩子的認知和審美,喜歡他所喜歡的
青春期的孩子受年齡和邊緣文化以及亞文化的影響,他們的認知和審美和我們大相徑庭,他們喜歡周杰倫,搖滾樂,做舊的褲子,奇怪的發(fā)型,快餐,飲料,十幾歲的孩子還吃棒棒糖;趕時髦,崇拜明星,等等。想要和孩子做朋友,就要理解他們的審美需求,接納他們的喜好,并主動向他們請教,和他們一起欣賞。
年輕就是理由,與眾不同就是美,時間和經歷自然會讓他們成熟的。
5、以朋友角色出現時不要批評孩子,找孩子的毛病
以朋友的身份出現時,切忌不要批評孩子,找孩子的毛病,導致角色混亂,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對父母的信任。覺得孩子哪些事做得不妥、過分,如果不是十分緊急必須馬上制止,就要耐著性子等到事情過去,換了時間和環(huán)境再回到父母狀態(tài),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指導。
6、尊重孩子的感覺,和他一起歡樂、憂愁或者沉默
有些時候,孩子遇到了麻煩或者困難,但他礙于情面或者有些混亂的情緒需要自己思考、理清時,父母不要貿然盲目地安慰和勸說,更不需要講道理。此時,孩子所需要的就是你陪著他默默地憂愁或者憂傷,孩子會為此感動,把你當成真正理解他的朋友。
7、輕松幽默,學習和了解他們的“語言”
做朋友時需要放下父母的架子,盡量輕松幽默,讓氣氛活躍起來;也要理解和知道他們的某些語言的意義,如“超帥”特別帥的意識,“捍”強悍的意思,“汗”無奈的意識,“老婆、老公”是女朋友和男朋友,“稀飯”是喜歡,“KPM”是肯德基、比薩餅和麥當勞的總稱,“醬紫”就是這樣子, “8147”,就是“不要生氣”,“休息”休克安息的意思。
父母輕松幽默孩子才會愿意和你在一起,放松就是魅力和吸引力;董孩子的新語言,孩子才不會覺得你LT(老土),有共同語言溝通才順暢,才像朋友。
發(fā)表于《婚姻與家庭》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