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一直穿梭在全國各個城市,總不經意說起自己是“城市的過客”。
對于廣西而言,熟悉而又陌生,到往多次,由于每次去都是為了講課,所以無獨有偶每次也都是晨去晚歸,沒有太多的時間觀光游玩,對廣西沒有太多的感受。
而此次有幸再次親臨廣西講課,卻讓我真真實實的感受了一下廣西的美麗與樸實!
4月7日上午10:57分從杭州火車南站出發(fā),路徑32站,歷時26小時,里程1781公里,于第二天中午抵達美麗的廣西玉林。過去有句古話,叫做“人是地理仙,一日不見走一千”,可我此時的感覺,這句話已經過時了,一天時間的地理變遷,從華東到亞熱地帶,氣溫一下子升高了十來度,直接提前感受了夏日的炎熱。
由于每天的課程都在不同的地方,在趕路的途中,讓我領略了玉林、北海、南寧、崇左部分市縣的山水風光、風土人情,南國的風光秀色,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特別是前往崇左天等縣的山路上,“山路十八彎”已羞澀不及,從平地到山頂,再從山頂到山腰,如此反復,游走在大山的懷抱,盤山而行,在險峻的途中,我卻不禁忘卻了恐懼,而是驚訝的敬畏大山的雄偉,青翠挺拔,綠郁蔥蔥,遠近重疊,仙霧裊繞,碧水相依,這是我見到的最美麗的山!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殊不知,我對山的這種情意,這種依戀是否可以襯得上“仁者”之說?
一路上雖是對山的感慨,卻也不時見到一幕幕辛酸,這里的人們,偌大年紀,還不得歇息,一個個黝黑的脊背,忙碌在山野田間,挑擔插秧,沒有心思去欣賞這美麗的山水,也許是生活的壓力掩蓋了山間的美麗,在一張張布滿皺紋的臉上讀不出愜意之情,從他們迷茫的眼神中,大概想的是一日三餐,想的是吃穿住行,想的是如何多掙些錢,來打發(fā)日益高漲的生活費用。
我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雖不到五月,也還沒到農忙之時,可在廣西,到處可見奔波忙碌是身影。
而在南寧市中心,在如梭的游人中,卻有一張張或充滿稚氣,或布滿滄桑,或企盼,或迷茫的臉,不時在游人中閃現。他們,同白居易詩中的農夫農婦一樣,也都是在為自己的生計奔忙啊。
此次廣西之行,讓我領略了廣西“山水甲天下”名不虛傳!同時也帶給我些許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