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完成了“ACI 2014知名企業(yè)公益行”的第一站。由于臨近五一假期,很多報名的人臨時有事不能參加活動,由此帶來的好處是大家可以就一些問題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在這次公益行中,我著重分享了CIPT課程開發(fā)的系統(tǒng)方法、體驗式教學設計模型和如何梳理培訓目標的一些具體方法。
在分享過程中,大家對設計課程目標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一個清晰的課程目標,是保障培訓效果的前提,也是檢查培訓效果的依據(jù)。如何設定清晰的課程目標呢?我建議的方法從公司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和業(yè)務問題出發(fā),根據(jù)學習者的現(xiàn)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來尋找。
制定培訓目標就像是給學習者安排一段旅程,這段旅程的起點是學習者現(xiàn)階段的位置,終點則是他們在學習上的成功。旅程的重點并不是讓學習者獲取一堆無用的知識,而是讓他們能夠充分運用這些知識,提高自身能力,以便能夠做到那些在學習前無法做到的是事情。
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在為學習者提供課程之前,分析學習者在達到終點前所需要具備一切。假如要學習者完成一次穿越沙漠的旅行,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學習者應該做好基本信息的功課:查清這次旅行要行走的路線,沿途的天氣和風景,在旅途中需要準備哪些物資和裝備等等。穿越沙漠不是一件鬧著玩的事情,除了基本信息的準備,必須在體力和技能上有所儲備,才能保障學習者能夠安全的走出來。當然,還有一點很關(guān)鍵,學習者是否愿意為這次旅行付出足夠的努力。所有這些準備妥當之后,為了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惡劣天氣和動物侵害危險,學習者還要做一些風險防控的準備才可以。
總結(jié)一下,為了完成這次旅行任務,學習者需要在知識、技能、動機和環(huán)境四個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次學習過程好比帶領(lǐng)學習者完成一次旅行,作為課程的設計者,同樣也需要為學習者在這四個方面的安排恰當?shù)慕虒W內(nèi)容。
接下來對四個方面如何在課程設計中應用,如何在課程設計事思考這些問題,我給大家分別介紹一下。
一、知識差距
在學習設計時,最開始考慮的應該是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有哪些知識方面的差距,知識的部分也是課程設計中最基礎(chǔ)的環(huán)節(jié)。在調(diào)研知識差距時,你可以從以下問題方向思考:
學習者為達到目標需要哪些信息? 學習者現(xiàn)有的信息有哪些? 哪些信息對于學習者是難點? 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是最合適的? |
二、技能差距
提升績效的前提是學習者的行為改變,知識的學習只是為行為改變做了鋪墊而已,實踐練習才是從陌生到熟練操作的核心法門。在調(diào)研技能差距時,你可以從以下問題方向思考:
學習者現(xiàn)有的技能水平是什么樣子? 什么是學習者需要練習的? 什么樣的練習形式對學習者最有效? 學習者回到工作崗位的主要環(huán)境是什么? |
三、動機差距
愿意是學習者做出改變的嘗試的前提。在課程設計的時候不考慮到這方面因素,就很容易造成學習者回到工作崗位后依舊按照原有方法工作,而不去應用新的技能。為了調(diào)動學習者改變的動力和意愿,需要在課程中讓學習者嘗到使用新方法的甜頭。在調(diào)研動機差距時,你可以從以下問題方向思考:
學習目標對學習者的意義是什么? 學習者面對變化態(tài)度會是怎么樣的? 他們是否會對產(chǎn)生的變化進行排斥? 什么方法能夠促進學習者愿意使用新方法? |
四、環(huán)境差距
促成課后的實踐是培訓中的難點,因為影響實踐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大多是課程設計者無法控制的。在學習者使用新方法遇到困難時,他們希望第一時間得到有效幫助,這是課程設計者應該提前考慮并設計的。在調(diào)研環(huán)境差距時,你可以從以下問題方向思考:
學習者使用的新的技能能否得到相應的鼓勵和獎勵? 學習者是否需要相關(guān)的資源和技術(shù)支持? 為了更好的應用學習成果,我們還能為學習者做什么? 學習者遇到困難時,我能為學習者提供哪些援助? |
找到差距是完成課程目標設計第一步,我在上文中給了大家一些方向性問題,大家可以沿著這些問題,進行深一步的思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第二步是“判定培訓影響域”,具體意思是判斷哪些是培訓可以解決的問題,哪些是非培訓問題。之后是對“培訓影響域”進行分析,從而梳理出培訓收益和課程目標。一步一步來,我會在后面的文章中慢慢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