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張詩信先生,是奇榕咨詢公司總經理、EVAP中國研究院院長)。2015年1月2日,我在某著名民營企業(yè)與其董事長聊天(為了不給該公司造成困擾,請允許我隱去名字)。我們當時討論的話題是:為什么大面積的跨國公司正在快速收縮其在中國市場的業(yè)務?其間,該董事長說出的一段話令我至今都感覺蕩氣回腸。他說:“當中國民營企業(yè)的資本只有1千萬,而跨國公司的資本有5個億時,中國民營企業(yè)根本無法與跨國公司競爭;如果中國民營企業(yè)的資本只有5千萬,而跨國公司的資本依然是5個億時,中國的民營企業(yè)可以在小范圍內、在局部市場與跨國公司競爭;當中國民營企業(yè)的資本達到1個億時,如果跨國公司的資本還是個億時,中國的民營企業(yè)就可以與跨國公司叫板了;如果中國民營企業(yè)的資本達到了2個億,而跨國公司的資本依舊是5個億,跨國公司就沒辦法與中國民營企業(yè)競爭了?!?/span>這是一位在商場上與同行跨國公司競爭了二十多年的中國民營企業(yè)家不經意間說出的一段話。雖然他的話是不經意間抑或即興說出來的,但卻引發(fā)了我的深遠思考。本文是我思考的階段性的心得。
也許在普遍國人的心目中,跨國公司依然是那么地“高大上”。因為在過去和現在,幾乎所有的大眾媒體、專家學者、商業(yè)培訓師都在拿跨國公司的偉大在“教訓”中國企業(yè);又因為許許多多年輕人都希望到跨國公司謀得一個職位——在跨國公司供職是財富、榮耀和地位的象征;還因為我們日常使用的商品中,有許多是跨國品牌旗下的優(yōu)質品,使用跨國品牌的商品是令許多國人多少年來引以為豪的情懷…… 然而,無論跨國公司被想象得(抑或是真實地)多么偉大,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或正在準備或即將全面退出/部分地收縮在中國市場的業(yè)務,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在前不久還在傳來消息:松下決定關閉其在中國的最后三個生產基地,福特決定將其部分短產線轉回美國,日企系汽車不再把中國作為其重要的市場,百思買最終決定不再大規(guī)模地重返中國,樂購決定大規(guī)模地壓縮其開店計劃,微軟宣布關閉位于北京和東莞的工廠,寶潔收縮它在中國的一半以上的產品線,雀巢決定進一步地放棄在中國市場部分產品的生產,阿特維斯已經停止在中國市場的全部業(yè)務,優(yōu)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決定加速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生產基地…… 其實,這種現象一直都在發(fā)生,只是一直在被一些后起的繁榮景象所掩蓋罷了。
——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家電企業(yè)如松下、東芝、日立等等,由于“不適應”中國市場,已經逐步而又快速地收縮在中國的業(yè)務,直到現在幾乎全面退出中國市場。但是,由于9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外企投資高潮,使得日企收縮中國市場業(yè)務的行為不足掛齒。 ——2000年以后,香港、臺灣和歐美國家和地區(qū)的一大批制造企業(yè)及其品牌的生產商,如耐克、阿迪達斯、裕園等等,由于“不適應”中國市場,逐步而又快速地收縮在中國的業(yè)務,直到近年來的加速收縮。但是,由于2000年以后依然持續(xù)的市場機遇和外企投資高潮使得這種收縮依然不足掛齒,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 ——2007年以來,大量的服裝、商業(yè)連鎖、消費電子、日化、食品、制約、飲料、互聯網搜索引擎等品牌企業(yè),同樣由于“不適應”中國市場,逐步而又快速地收縮在中國的業(yè)務,但是在繼續(xù)一片大好的外來投資形勢下,這種收縮雖然一度引起了人們階段性的關注,可中國經濟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依然是公認的世界經濟的引擎,這使得外企投資中國市場的熱情不減,進而使得這種外企收縮中國市場業(yè)務的行為,被普遍理解為“正常的策略調整”。 ——直到近幾年來,歐、美、日等傳統(tǒng)“高端制造”企業(yè),如裝備行業(yè)中企業(yè),工業(yè)設備制造業(yè)的企業(yè),電子工業(yè)核心無器件業(yè)的企業(yè)、汽車零部件行業(yè)中的大量企業(yè)和大量的為工業(yè)企業(yè)提供解決方案的企業(yè)也開始大面積地“不適應”中國市場,逐步、快速而又全面地在收縮中國市場的業(yè)務時,人們才意識到,廣泛領域的外資企業(yè)收縮在中國市場的業(yè)務已呈現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 可以預言,在未來十年內,跨國公司還將進一步收縮在中國市場的業(yè)務。 (二)為什么說跨國公司敗走中國市場,成本是因,人才是根? 跨國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當一項業(yè)務或一個區(qū)域(地理)市場不贏利或看不到巨大的贏利希望時,它們就會放棄這一業(yè)務或區(qū)域(地理)市場??鐕救婊虿糠值厥湛s在中國市場的業(yè)務,與這一特性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跨國公司的運營成本遠遠高于中國民營企業(yè),這是眾所周知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跨國公司的運營成本高到什么程度。一位制造業(yè)的生產專家曾在多家跨國公司工作過,他在去年年底告訴我說,他曾經認真地比較過,在他們所了解的制造業(yè)里,跨國公司的產品制造和流通成本是中國民營企業(yè)的近3.5倍,品牌銷售成本是中國民營企業(yè)的3.0倍,使用普通工人的成本是中國民營企業(yè)的1.3倍,管理人員的薪資成本是中國民營企業(yè)的3.0-20.0倍,管理成本是中國民營企業(yè)的3.0以上。在我看來,雖然可能在有的行業(yè)里,跨國公司的運營成本會低于這些數字,但總體上就是這種狀態(tài),而且在金融行業(yè)、特種服務行業(yè)和工業(yè)技術解決方案行業(yè),跨國公司的成本應遠遠高于這些數字。 在市場銷售毛利較高、銷售規(guī)模較大的情況下,過高的運營成本不成為問題(或者往往被掩蓋)。但是,隨著經濟由繁榮走向衰退(雖然是階段性的),隨著競爭的加劇,隨著市場機會的減少,過高的運營成本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繼續(xù)取得成功的極大的障礙。 我想順便指出一點,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早期,由于其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品牌影響力,加上其產品品質過硬,它們普遍堅守高端市場法則,采取的是“高端撇脂”的戰(zhàn)略,再加上中國政府給予了外資企業(yè)大量的優(yōu)惠;那時,它們的利潤極高。因而,其運營成本雖然十分高,但公司的贏利依然可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普遍弱小、因而擅長于采取“低價”策略的中國民營企業(yè),開始逐步從市場金字塔的底部向上部進攻,而跨國公司卻由于習慣于居守市場的金字塔頂部而下不來、并且又不得不適當降低價格直面中國民營企業(yè)。除此之外,隨著近幾年中國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以及中國政府取消了外資企業(yè)在中國的“超國民待遇”之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商業(yè)邏輯”被徹底動搖了。 為什么我會說“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走麥城’,成本是因,而人才是根”呢?我的理由如下: 其一,跨國公司的高運營成本中,使用人才的成本,尤其是使用“高端”人才的成本,遠遠高于中國的民營企業(yè)。這是造成跨國公司在中國民營企業(yè)競爭過程中乏力的重要原因。
其二,在跨國公司的用人成本中,固定成本比例非常高。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在公司業(yè)績無論好壞的情況下,都要支出巨額的員工薪酬。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管理存在問題,一定導致員工無所謂是否為公司創(chuàng)造價值,公司的利潤大量流失便成為必然。這是跨國公司在與中國民營企業(yè)的競爭中、利潤表現不如中國民營企業(yè)的重要原因。中國民營企業(yè)在用人過程中,普遍遵循的是低固定成本、“高”變動成本的法則。
其三,跨國公司沒有老板,或老板在萬里之外,公司是委托給職業(yè)經理人打理的。經理人們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出于以下三個原因,普遍擅長于采取“充分授權”的管理方式:一是分責,即讓更多的人來分擔責任;二是避嫌,即避免“大權獨攬”讓董事會或上級“老板”懷疑自己有私心或能力有缺陷;三是補能,即讓他人來補充自己的某些能力不足。這看起來是十分合理的(許多民企正在學習這種授權方式,真是糊涂至極)!但是它卻會導致另一個后果,就是企業(yè)運營成本的居高不下和不斷攀升。因為,不加控制的授權必然會產生的負面后果至少有三個:一是,使用更多的人來做事;二是,管理流程冗長、細節(jié)復雜、效率低下;三是,看似人人擁有權力,實則人人不負責任。這三個后果導致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企業(yè)運營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都很高。請注意,這正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走麥城”的核心原因。 其四,跨國公司以擁有科學的管理而著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或公開承認,所謂“更科學的管理”,一旦走過了頭,是必然要以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為代價的:更高級的人才、更冗長的流程、更復雜的標準、更體面的形式(包括租用更高檔的寫字樓、入住更高級的酒店、乘坐更快捷舒適的交通方式、采用更好的工作條件、采用更高標準的供應商/供應品、給員工安排更多的與工作有關和沒關的培訓等等)、更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更符合標準的工作時間、休假政策、崗位津貼、加班工資等等)。所有這些,帶來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管理成本的居高不下且逐年不斷攀升。 其實,還有其他一些來自人性的深層次原因導致了跨國公司運營成本的居高不下,最終導致了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走麥城”。這些原因留給大家去想象,在此就不再一一羅列了。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當中國民營企業(yè)一直在謀求向跨國公司學習管理經驗、一直在謀求得到跨國公司的高端人才時,以下問題值得中國民營企業(yè)家們認真思考:跨國公司的所有管理經驗都值得你的企業(yè)學習嗎?跨國公司的所有人才都是真正的人才嗎?究竟應該學習跨國公司的什么管理經驗?究竟應該引進跨國公司的什么樣的人才?
作者:張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