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你在為企業(yè)開發(fā)課程的時候使用的最核心的模型或工具是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我的答案是梅里爾的五星教學模型。什么是五星教學模型?它到底有什么魅力讓我做出這種推薦,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有自己的答案。(本文由于文字過多,故分為上、下兩篇)
當教學中要求學習者嘗試應用(application or let me )剛剛理解的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1 .緊扣目標操練(practice consistency )
2.逐漸放手操練(dintinishing coaching )
3 .變式問題操練(varied problems)
邱偉說
嘗試應用是每一個學習者都要動手動腦動身體,在心中得到一個證實,查明自己是不是初步領會了。嘗試應用要強調的是緊扣目標操練。所謂緊扣目標操練,這是指教學目標(學習結果的類型或者任務領域的類型)是什么,那么講解示范也應該是什么,接下來的嘗試應用也應該是什么。
梅里爾在五星教學模式中對概念、程序和原理的嘗試應用提出了以下建議:
對概念類(“是什么類型”,kinds-of)的技能進行嘗試應用,要求學習者對新事例作出命名、分類和排序等并將其歸入某一類別。此時開展矯正性反饋的做法是將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確定類別成員的區(qū)分特征上;而借助內部反饋使得學習者知道做出分類的后果是什么。當要求學習者通過指出有沒有區(qū)分特征來解釋類別時,能夠使得分類的應用更加收到實效。
對程序類(“應如何去做”,how-to)的任務進行嘗試應用,要讓學習者在一個新的或模擬的情境中執(zhí)行任務的每一個步驟。內部反饋能使學習者了解行動的后果;矯正性反饋則有助于了解學業(yè)表現(xiàn)的質量或者行動的進程如何。當要求學習者完成逐漸增加難度的任務,并且提供從扶到放的輔導,能夠改進技能練習和應用的效果。
對原理類(“發(fā)生了什么”,what-happens)這樣的任務進行嘗試應用,應要求學習者猜想在一個新的具體情境中提供一組給定條件的后果,也可以要求學習者找出發(fā)生未曾預料的結果的欠缺條件是什么。此時的內部反饋來自于改進了欠缺的條件之后或之中,預期的結果是否會發(fā)生。當學習者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完成逐漸增加難度的任務時,要求學習者做出猜測或改進欠缺的,能夠使得此類的練習和應用更富實效。
一般來說,學習者在嘗試應用環(huán)節(jié)必須通過形成性的、及時的評價反饋才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否則練習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這種評價不是用來對學習者的課堂學習評等排序,而是傳遞某種信息,讓學習者知道他在嘗試練習中所表現(xiàn)的學習行為正確與否或正確程度如何,離期望的目標還有多遠,通過與預期的目標相比較為后續(xù)的學習提供激勵。
當教學中學習者受到鼓勵將新知識技能融會貫通(integration)或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1 .實際表現(xiàn)業(yè)績(watch me)
2 .反思完善提高(reflection)
3 .靈活創(chuàng)造運用(creation)
邱偉說
融會貫通是在嘗試應用和提供反饋結束之后,學習者爭取如何能夠進一步熟練和遷移新知識,能夠根據情境的變化來靈活運用新知識。融會貫通是培養(yǎng)學習者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和持續(xù)地付出努力的關鍵時機。融會貫通要求學習者實際表現(xiàn)業(yè)績。
融會貫通環(huán)節(jié)中還有一個要求是希望學習者能夠持續(xù)鞏固或遷移所學的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動作技能,以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持續(xù)鞏固或遷移往往是同課后應用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何確保課后應用富有實效,就要做好相應的課的結束工作。課的結束工作所占用的時間雖然不多,但卻非常重要。課的結束主要是通過“小結”和“照應”起到提煉主題、概括要旨、過渡銜接的作用。
梅里爾還強調了在實施五星教學模式時,應該同時考慮指引方向動機激發(fā)、協(xié)同合作和多向互動。
(1)指引方向(navigation)
(2)激發(fā)動力(motivation)
(3)協(xié)同合作(collaboration)
(4)多向互動(interaction )
總結:
END!
廣告:如果你對“企業(yè)課程開發(fā)”和“內訓師成長”方面的話題感興趣,請關注文章最上方的藍色字體“課程開發(fā)實驗室”,每周我都會與你分享我的原創(chuàng)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