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剛過,課代表來抱作業(yè),一臉的燦爛,主動和我拉呱:“老師,我的政治考了80分,原來只考40分,地理考了85分,我的語文、外語、數學也考得不錯哦,除了化學還差點,其他都不錯……”“咯咯咯……”一地的笑容到處亂蹦……
“哈哈,祝賀你,小姑娘,我猜這是你臥薪嘗膽換來的吧,努力開出的花兒格外的燦爛吧?”我說,孩子眉毛一揚,驕傲地說:“那是必須的!”一路開心的和同伴分享著這次考試的喜悅。
孩子走后,但是辦公室里彌漫著快樂的甜味兒,美滋滋的……
你相信嗎?
當孩子的狀態(tài)好的時候,那是他學習最有意思也是最有效率的時候——因為學習本身的成就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快樂、成就、自豪!
【心理學相關理論】附錄: 括號中為心理學原理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三種——
【① 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tǒng)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 以求知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是學習的內部動機?!?/span>
瞧瞧,這個孩子就是這個表現(xiàn),是吧?
當第一個動力見到效果之后,還有一個動力,那就是——
【②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同學的學業(yè)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瞅瞅:孩子獲得了良好的成績,在班級中得到了應有的地位和榮譽,他還會不斷地努力來獲取更好的成績,不斷的提升自己?!?/span>
還有,當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之后,老師們和同學們就會對他有不同的認可,然后——
【③ 附屬內驅力:為了獲得長者(教師、家長等)的贊許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把學習搞好的一種需要。特點:既不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也不把學業(yè)成就看成是贏得地位的手段,而是從長者或同伴那里獲得贊許和接納。(外部動機)這三種動機它們在動機結構中所占比重通常隨著年齡、性別、個性特征、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的變化而變化。】
雖然不是主要的動力,但是,被別人贊賞、認可,夸獎,總之能讓自己心情不錯,學習起來也會相當的舒坦,是不是?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