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是對收集到的需求信息進行詳細的匯總、剖析、分析、研究,確認需求信息準確、清晰、完備。顧名思義,需求分析方法就是進行需求分析所需使用的方法。常見的需求分析方法有:結構化分析法、面向對象分析法、原型法等。
(1)結構化分析法。
結構化分析法是一種傳統的分析法,它把整個需求信息工作分為若干個相互關聯的階段或層次,然后按照結構化、模塊化原則,自頂向下逐層進行分析,前一階段的結果是后一階段工作的依據;每個階段或層次又劃分為許多詳細的工作步驟,按順序開展。而且,每個階段或層次和主要步驟都有明確、詳盡的要求和規(guī)定,各個階段或層次間和各個步驟的向下轉移都是通過建立各自的文檔和對關鍵階段、步驟進行審核和控制來實現的。
它的好處是不需要精確地定義系統,只需要根據業(yè)務框架確定系統的功能范圍,以及每個功能的處理邏輯和業(yè)務規(guī)則、功能需求規(guī)格說明書等。正因為這樣,所以比較靈活多樣,既可以采用表格,又可以采用示例圖,還可以使用文字等方式來描述系統。
結構化分析法的優(yōu)點是:①理論基礎嚴密;②注重開發(fā)過程的整體性和全局性;③用戶充分了解和理解它的指導思想。缺點是:①開發(fā)周期長;②文檔、設計說明煩瑣,工作效力低;③對分析人員要求比較高(對需求信息有非常深刻的認識);④對需求信息的質量要求比較嚴格(需求信息不能有任何疏忽、差錯)。
(2)面向對象分析法。
面向對象是一種對現實世界中信息的理解和抽象的方法,是一種需求信息分析的方法,它適合復雜系統。面向對象的基本概念有對象、類、抽象、封裝、繼承、多態(tài)、接口、消息、組建、模式和復用等。
抽象數據類型概念對軟件系統有著重要作用,面向對象模式建立在數據抽象和面向對象的基礎上,將數據的表示方法及其相應操作封裝在一個抽象數據類型或對象中。面向對象的分析模型由用例模型、類—對象模型、對象—關系模型和對象—行為模型組成。
面向對象分析法的優(yōu)點是:①開發(fā)方法直觀、方便;②封裝功能實現數據的隱蔽;③成功率非常高;④被廣泛應用。缺點是:①抽象化定義,難于理解,很難做到精確;②需要各方密切配合;③對操作者要求較高;④建模時間比較長。
(3)原型法。
當很難一下子全面準確地提出用戶需求時,盡可能地先構造一個粗糙、簡單的系統——原型系統。這個系統能實現客戶全部或部分需求,但是它的可靠性、安全性、穩(wěn)定性等一般都會存在問題。然后,反復對此系統進行升級、修改、完善,或者重新構造一個系統,直到最后的系統穩(wěn)定、可靠、安全、適用、令客戶滿意。這種方法就叫作原型法。原型法有兩種類型:拋棄型原型法和進化型原型法。拋棄型原型法(Throw-It-Away Prototype),就是反復重新構造系統,直到系統穩(wěn)定、可靠、安全、適用,令客戶滿意為止。即重新構造一個系統,拋棄原來的舊系統。進化型原型法(Evolutionary Prototype),即反復對此系統進行升級、修改、完善,直到系統穩(wěn)定、可靠、安全、適用,令客戶令滿意為止。
原型法的優(yōu)點是:① 實際可行;② 構造方便、快速、便宜;③ 對人員要求不高;④ 適用于需求模糊的情況。缺點是:① 反復進行,讓人疲憊、厭倦;② 容易出現版本混亂現象。
此文摘自《項目經理溝通管理技巧與實務》